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

跨越銀行的角色

(圖片:yardalemortgage.ca)

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看到提到很多國內銀行間Over Banking的報導,心裡不免一直在想,這所謂的Over Banking,是指銀行家數過多,但這隱含表示著,國內銀行相關業務已經爭奪到了極限,沒有辦法再畫出更大的餅去創造價值了嗎?

藉由這個問題延伸而來的是,除了銀行之外,有沒有辦法透過其他的介面去搶奪現有銀行的價值?




在之前一篇「線上理財的奇襲」文章中,有談過類似的想法。

雖說現在很多銀行都抱怨家數過多,競爭激烈,只能走殺價而無法提升價值,如果把銀行最核心的幾個撥開來看,找幾個跟一般民眾比較有感覺的產品如:

貸款、信用卡、保險、基金

這似乎還是能夠找出些價值空間。

之前雜誌報導維珍集團的布蘭森,找出對於服務不滿意的GAP,去開創價值。

雖說銀行開的滿坑滿谷,但對於銀行提供的服務,距離令人滿意還有非常大的差距。

舉例來說,想要買個房子辦貸款,但是各種貸款方案五花八門,看到眼花撩亂,很難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案,甚至常可能被人家拖著走。

要辦信用卡,很難了解自己手上信用卡的服務與價值,結帳時打開皮包信用卡滿到塞不下,卻仍不知道該刷哪張才好。

面對一堆保險推銷,只能一直說我有很多保障了,手上已經有很多保險,該有的保障都顧到了,想盡辦法避開保險業務員來電的窮追猛打,但回過頭來看其實內心很空虛,只知道自己保了很多險,但從沒能夠真正去了解到底保障的架構如何。

銀行理專推薦了許多基金,買到滿手,有時後狂推A基金,有時後又賣B基金,市場好的時候水漲船高,看起來有賺有賠,但一遇到市場狀況不好,馬上變成賠了一屁股,打開基金績效佈滿了紅字,卻還要相信理財專員的專業能夠協助客戶創造財富。

我相信上述這些情況應該不會是特例,但與銀行的往來間仍充滿了許多無奈。

連基本的商品架構都難以了解了,更不用說其他結構型商品、雙元貨幣、連動債券等....


理當在這之間,應該是可存在價值空間,是串連這個鴻溝。
讓客戶更清楚各種貸款方案該如何客觀挑選,如何聰明使用信用卡,並管理自己的消費。
對於保險,應該有更清晰的架構圖去解析各個構面的保障範圍。
對於基金投資理財,也可以把重心放在資產組合的建構與調整上。

一直在思考的,就在於怎樣的平台可以凸顯這些價值,在銀行的服務之上,另外搭起一個平台來跟客戶溝通。


當然,另外一個思考的面向,則是如果面對這樣的平台,銀行要怎樣保留自己在客戶心中的位置,這時後銀行能夠拿出來的價值會是什麼。


4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讚!

Unknown 提到...

讚!

Albert Hung 提到...

感謝分享

匿名 提到...

https://www.mint.com/ 這是另一個類似的網站 當初推出時引起相當多討論 不過限定在美國 加拿大當地民眾使用 介面相當親切喔 !

截至到2025年的投資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