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交辦研究的一個議題,是如果一個投資人,手上有單筆的投資,有定期定額的投資,同時也有投資組合的配置,這樣的情況下,擔任顧問角色的該如何提供建議....
這個問題似乎有點好笑。
但很符合我們大多數看到的狀況。
去看國外的例子,大多數都是在跟投資人溝通,透過個人的人生階段,承受投資風險的程度,去包裝一個風險與報酬衡量後較佳的組合,然後透過主動,或者被動的方式去調整。
有些是固定比例,有些是動態比例,總之就是盡量透過整個完整組合的配置幫投資人達到投資目標。
不過面對我們這邊的情況,民情與投資性格有非常大的不同,台灣推過很多目標基金,但是都失敗,面對多變的市場,除非有非常過人的績效,不然投資人很難相信把一筆錢買某個投資商品放個20年或30年後,就可以幫他達成財務目標。
更何況,投資這麼難,有多少機構能夠持續有把握面對各種市場狀況都能做出正確判斷.....
再加上台灣投資人過去在投資市場累積的經驗與傳承,大多數的投資人還是希望能夠多保留自主權,遇到市場變動,希望有顧問可協助提供建議,但無論最後結果如何,大多會想要有參與決策的權利,因此包裹好的投資模式,通常不太有賣相,很多人還是寧願自己來。
對於大多數投資人來說,單筆投資,大多是看市場的View,無論是追高,還是逢低佈局,都會對於特定市場方向有想法,去做進出動作。
定期定額,除了一部分的對市場不確定性之外,還多了累積的效果。
所以當單筆與定期定額的投資部位放在一起,就會有定額的資產,以及隨時間持續累積的資產同時放在一起檢視,不只是市場會調整,整體部位的比重與風險也會不斷在變化。加上單筆與定期定額通常認知的投資時間長短也會有差異,也是有可能發生短期單筆不看好該減碼,但以長時間投入的定期定額卻可以繼續進行的情況。
除了一般這兩種方式之外,也會有投資人接受專業顧問的提議,對於自己的特殊目的,採用投資組合的方式投資。
當投資人同時持有單筆、定期定額,甚至不同目的的投資組合,到底該如何提供投資建議,而又不會讓投資人困惑,這是一個頭痛的議題。
目前大部分的做法,是不管投資人怎麼買,都把投資人所有的部位,直接視為一個最大的投資組合,只針對這個最大的集合,直接套用一個配置,給統一的市場看法與調整建議。至於投資人是要調整單筆,還是調整定期定額,還是要調整投資組合,都在這最大的集合內自行做決定。
目前想到的方式,會覺得把單筆 + 定期定額 或是其他非特定嚴謹目的的投資部位包裝起來,當成一個零散的集合,提供一般性的建議。這是個鬆散的管理,這個集合的狀況視為A
如果有特殊目的性,則單獨包裝這個特殊目的產品,單獨了解狀況,這個集合則視為B,B當中可能有B1、B2、B3,每個小B都是一個單獨的集合,不與其他資產放在一起。
而整個投資人所持有的A以及B集合,都再放在一個更大的集合當中,這個集合提供的是總風險,總報酬結果的衡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