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reference.com)
判斷投資標的,通常有兩種慣用分析方式,一種是量化、一種是質化。
我給這兩個方式,我自認的邏輯,量化是看數字面,包含財報比例、營收、盈餘,甚至是價格與財務間的數字,置於質化,則屬於比較無法用數字呈現的資訊,包含經營能力、競爭優勢、產業前景等。
就葛拉漢說,較好的投資篩選,是同時重視兩者,選擇經營好的,但獲利、財務能力與價格也同樣要好。
最近看很多資訊,也許是量化面的訊息比較好溝通,所以很多內容著重在量化指標。
譬如判斷營收成長、價格位置、現金流量、負債比率、盈餘等數字,找出值得投資的標的。
不過每每看到這些訊息,我自己仍會堪慮,就算數字漂亮,我也不太容易接受靠這些數字面訊息,做出投資判斷。
譬如現在一家公司負債比率低,現金流入正常,但因為出現營運上的震盪,是否值得介入。
有時後靠著很多數字分析,看來是都有機會,但這介入後創造的機會,是實質使然、是行情使然,還是運氣使然?
對我而言,覺得質化的內容更為重要,當然有些是透過量化的數據支撐。
對於重於量化分析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我也為此錯過了許多機會。
但我還是不確定,以數字為主的支撐,是實際還是運氣。
但質化分析的支撐,對我來說比較可信。
巴菲特最近對MBA學生所分享的,過去的菸屁股投資法,是比較偏量化的分析,自然有些不確定因素存在,所以多布局一些量化產出的投資標的,可以降低誤判的風險問題。
不過他自己後來偏向優質的企業居多,我想含意上更偏重於質化的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