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7日 星期五

領配息是好的投資嗎?或許該這麼做

(圖片:unsplash)

現在的投資人喜歡領息的感覺,買股票的領股息,買債券的領債息,把投資當收租一樣,偏好每月都有錢入帳,甚至有越來越多的人,以配息率為首要的投資要求.....




前陣子,有投資朋友問我,有沒有推薦基金標的,大概可領息6%,就靠這個報酬率利滾利準備退休金。

我剛聽到是愣了一下,接著我進一步了解,才知道這位朋友把基金配息認為是報酬,所以6%的配息率表示每年可以賺可以賺6%的報酬。

甚至他詢問,是否可以直接把基金排序,看投資人退休需要多少的報酬率,就給配息率多少的基金,因為投資人都不喜歡賠錢,如果能讓本金穩穩的,靠配息賺錢就覺得是很好的投資。

另外也有聽過銀行的投資人,買基金時直接看配息率,請理專把所有基金的配息率排出來,由高的排到低,然後從配息率最高的開始討論起。

再者,坊間也有聽過一套說法,教人投資配息率接近20%的基金,並說如果每年配20%,就可以不用管淨值漲跌,只要配五年不倒,就有100%,等於把本拿回來了,之後不管配多少或是淨值高低,都是多賺的。

這些話聽起來多麼吸引人啊.....

在過往剛開始投資時,配息並不是大多數人偏好的訴求,如果以股票來說,配股相較更吸引人,那時候的投資人,認為多配幾次股,一張可變兩張,兩張可變四張,幾年後就滿手股票,所有股票一起漲,財富增值的效果就很驚人。

但曾幾何時,配股不再那麼吸引人,反而配息聽起來倒是誘人。

就我個人觀察,從07~08年是個很大的轉折點,在那之前,市場成長率高,投資機會多,大家對未來充滿了憧憬與期待,沒有人會對微薄的蠅頭小利有興趣,大家追求的是更高乘數或倍數的成長。

但在金融海嘯洗禮後,股市的前景每年都看不清,而利率不斷下修,在投資機會不明下,投資人就開始追求蠅頭小利,只要能有穩定收益的標的,就會被大筆資金湧入,許多過往高配息股,都在30幾元上下徘徊,但後來每個都衝到50以上,甚至70元、80元的都有。

同樣股票市場的低成長,不再那麼吸引人,除了少數特定產業或國家市場看題材互有投機機會外,整體市場的報酬率看起來不可口,這時候看似穩定的息收益標的就變成了投資主角。

為什麼息收益吸引人呢,因為相較於市場對於投資資本增值的高度不確定性,以及低預期,息收益看起來就比較可靠,而且只要領到手,就像是獲利落袋為安。

這沒有什麼合理不合理,就像是翹翹板,當一邊不具吸引力,另外一邊就被高高舉起。

市場上有不少討論息投資的文章,無論是教人存股領息,或是買高配息基金都有一堆,當中有不少論述,支持這種符合新時代的投資方式。


對此,我會有幾個建議給喜歡息收益的投資人:

1.了解息收益從哪裡來:

股票的收益來自於公司配發股利,債券的收益來自於票面利息,不動產收益來自於租金收入,這些收益目前在市場上都有約當衡量的標準,目前大多落在3~6%左右,倘若看到的息收益率過高,就要多想想這些超過合理收益率區間的額外利益是從哪來的,有可能是承擔過高的風險,或來自自己的本金。

2.看總報酬,不是息報酬:

配息的報酬率只是部分,加上投資主體的市值的報酬才是真實報酬。如果把配息6%,配息20%就當作是投資總報酬,就會顧此失彼。很多股票或基金,可能每年配發6%的股息或基金配息,但加上整體投資淨值變化後的總報酬,可能報酬結果就大打折扣。

3.是否再投資差很多:

公司配發股息,通常表示錢留在公司沒有更好的運用方式,所以把錢交還給股東自行運用,股東若再投資回股票內,那就是繼續參與公司經營成果,如果股東轉在投資報酬率更高的標的上,那整體資金就能做更有效運用,巴菲特會將各子公司的多餘資金回收,並配置在投資報酬效率更好的公司上。但倘若配出來的息沒有再投資,那麼長期下來,投資成果就會大打折扣。

4.看看其他市場表現:

若投資人只追求配息報酬,會對定期拿到6%左右的現金感到很開心,但長期下來的報酬,不僅可能不到6%,甚至可能遠低於投資其他標的所能帶來的回報,尤其當其他資產藉由伴隨經濟成長與再投資的結果下,時間拉長差距可能非常大,這些投資機會成本,若沒有放開眼界,是不會容易察覺的。



沒有留言:

靠高股息ETF準備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