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很基本的問題,但市場上大多數的人並未思考過。
在非投資等級債之後,前幾年熱門的是投資型保單,透過特殊的「撥回」機制,彷彿保單投資賺錢可以回饋給保戶的概念,撥回率有的可以將近20%。
因此看到不少討論區在講,投資XX保單,可以「年賺20%」,然後又保本。
後續當然也出現了有保戶拿房子質押貸款去保單「套利」。
有趣的是,投資型保單大部分投資的都是基金與ETF,這些全球布局的標的,是如何創造出20%的「獲利」來分配給保戶呢?
很可惜,許多保戶也未思考過。
近期熱門的台股ETF,透過幾種機制的設計,可以給投資人超過10%的配息率。在訴求ETF本身追著AI股成長下,又能獲得10%的配息率,彷彿怎麼算都划算。
不過台股平均的殖利率4%左右,特別去選一些配息比較高的,也未必都能到10%,而許多高股息ETF居然能配發10%,那些「息」是從何而來呢?
同樣的,市場上的投資人都把配息當成獲利,認為年化配息10%,表示每年可以賺10%,如果去借貸款2%成本,中間可以無腦的賺8%報酬。
或者直接計算,如果每年配10%,等於500萬就賺50萬,沒有500萬怎麼辦? 去借就有了,放大槓桿後立即「財富自由」
這些ETF的配息是用什麼組成的? 投資人大多也沒思考過。
以上所提的都是對於配息率的有趣思維,而另一種更奇特的,是認為配息優於不配息。
許多基金有區分配息級別與不配息級別,投資相同的組合,僅差異在是否會定期分配金額給投資人。
兩者在分配當下應當是總報酬一致,但卻有許多投資人認為,選擇配息級別把息領出來,然後再買入後,就會有「複利效果」,如果直接投資累積級別,則沒有「複利效果」。
投資市場很有趣,當人們相信了這種歪理,就像入了邪教一樣,怎樣都拉不回來。
相關新聞:
https://house.ebc.net.tw/opinion/8186?from=housefun
2 則留言:
每每您的文章發布都讓人很期待,
拜讀完您的文章之後,
總是能夠收穫滿滿、含金量滿滿。
謝謝您無私地分享~
謝謝回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