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7日 星期日

何為成長? 何為價值?

 

(圖片:Pexels.com)

之前有提到,巴菲特被視為價值投資這領域的領導人物,過往的投資紀錄與判斷準則都被視為聖經,我自己也四處蒐集了不少巴菲特相關著作。

不過這幾年下來,透過投資標的可以感覺到,配置邏輯不斷在改變,而在給股東的信當中,也變得比較少提及投資標的的評論。有些人說那是巴菲特旗下兩位經理人的傑作,但從幾個巴菲特過往主要持有的標的慢慢被置換,也難免猜想,股神的思考邏輯是否又有了改變.....


查理孟格曾說,巴菲特是一個一輩子都在學習的投資人。確實從最早期的雪茄投資,到品牌,再到護城河.....巴菲特的投資不斷隨著市場狀況、資產規模在改變,甚至近幾年也都鼓勵投資人直接投資指數基金。

而最近一期的霍華馬克思備忘錄,也再次提及對於現行投資觀念將成長股與價值股區分的論點。

這論點是我一直不太偏好的,可能為了分類方便,投資市場都會區分這兩種投資風格,喜歡買低本益比或是高殖利率的就稱為價值型,喜歡追求成長動能的就稱為成長型。

近年來因為美國科技類股成長快速,拉開了成長型與價值型的績效表現,因此大家都在討論,會不會哪天成長型的股票又成了泡沫,大家又回去買那些低本益比的價值型股票。

但馬克思說,投資市場的分類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低本益比並非等於有好的價值,價值應該來自於相對未來表現,當下的價格是否有利。

因此如果低本益比的股票相對穩定,卻低成長,雖然價格容易評估,但這類投資是否真的具有「價值」,是打個問號。

反之被歸類的成長股,通常伴隨的都是高本益比,這類股票是否稱為貴,因此無「價值」,則是另一個問號。

霍華馬克思的兒子是偏向成長型的投資人,透過跟兒子的對談,似乎慢慢釐清這個市場的環境與過往不同,以往的傳統思維,認為產業的型態單純,市場會隨著景氣與企業獲利擺動震盪,因此衡量本益比這類指標是個容易評估的工具,但現在的市場可能是大者恆大,企業價格的擺動不明顯,更可能最後是一路震盪向上。

因此在衡量價值,就不是只限於本益比這麼簡單的工具,而是回到公司本身,思考未來與現在的價值差距。


2 則留言:

Kano 提到...

投資從來也只有 「價值投資 」及 「非價值投資」。

只是市場強要再分成不同的類別。
現時所稱的「價值股」多是成熟的公司,「成長股」則是備有未知的前景。

一件投資是否有價值,當是 「內在價」及「買入價」 的思考。
與那一種類別是沒有關係的。

重要的是「能力圈的發展」,Buff 一直是個不斷進步的人。

Albert Hung 提到...

謝謝

ETF是騙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