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投資討論區針對高股息ETF配息左手換右手的事情爭的面紅耳赤,覺得可能是文字讓投資人有了誤會。
到底什麼是利息、什麼是股息、什麼又是配息? 到底哪個才是報酬率?
首先說「利息」,利息大多出現在存款或債券,時間到的時候,銀行或債務人會依照約定的利率條件,給付給存戶或債權人。
所以我們看存款,會發現既使都沒有存提,但到了配息時刻,銀行就會多給了一筆錢,雖然錢不多,但這就是憑空出現的。
如果本金100元,利息給5%入帳,當下資產就成了105元。
這是大家對於「息」的基本概念。
但也因為這個字,讓很多投資人對於衍伸的金流產生誤解,以為只要有「息」這個字出現,就有相同的意涵。
再來談「股息」,中文說股息,但英文比較多是解釋為分紅,或解釋為當期公司賺到的錢的分配。
重點在於「分配」。
公司過去一年替股東賺了錢,這筆錢公司經營者通常會做衡量,如果追求公司價值最大,這筆錢該用於繼續投資在業務上,還是發還給股東。
但這發還給股東的錢,其實公司已經賺到,只是看有多少發給股東,多少繼續留在公司,所以發配發的當下,是從公司把錢分配給股東,公司的價值少了,股東的拿到的價值變多了,這筆錢等於從股東投資的公司,拿回到自己口袋。
這筆錢並不等同前面的存款利息,並非憑空出現,投資人突然多了一筆錢,只是這筆錢放在公司還是股東身上。
這個分配的比率,通常稱為「股利率」,說明的是相對於股價來說,分配給股東的錢佔多少比例,但既然是分配,就不是報酬率,公司可以決定要多配還是少配,但都一樣是股東的錢。
最後談基金或ETF的「配息」,這個配息名稱也容易讓投資人誤以為第一種提到的「利息」,比較合理的說法,應該比較適合稱為分配或返還。
通常基於投資人的偏好,基金在操作過程中,甚至不一定有賺錢,但只要投資人喜歡,基金公司就可以把同一檔基金設計成很多分配比例的類股或級別,譬如配3%、8%、10%等。
而既然是同一檔基金,難道分配率比較高的類別更賺錢嗎?
再者,同一檔基金,到底哪種配息率長期比較賺錢,我們舉個例子,基金本身價值100元,分配3%的,投資人拿了3元,基金剩下97元,另外一個級別分配10%,投資人拿了10元,基金剩下90元。
倘若投資人的錢就拿去花了,剩下的錢繼續投資,未來股票漲10%,是前者或後者的投資部位賺比較多? 反之,若未來股票跌10%,哪者的投資部位虧比較多。
而高股息ETF,則是後面「股息」與「配息」的結合。
所投資的股票,由公司決定要分配給股東多少獲利,通常高股息的公司會認為把錢還給股東,更勝於留在公司,而把錢還給股東的比例自然不是報酬率。
其次ETF是一籃子公司的組成,再由基金公司依據投資人的偏好,決定要把多少基金的錢返還給投資人,這個返還比例也不是報酬率。
但投資人卻認為,這些錢是從天而降,非左口袋換右口袋,並且配息率等於投資報酬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