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雜誌上看到一篇以股換股賺5000萬的成功投資故事。
對於這次所提的內容覺得還蠻有興趣,有相當大的原因是跟我自己的想法有些類似,所以就借回來看。
裡面的投資案例還是類似一般常見的選擇好股票來投資,但是為了讓績效更顯著,所以這次文章的主角提到他積極的換股,並舉例了聶夫的衡量式投資。
到底什麼叫做衡量式投資呢?
說實在的,我並不清楚。
僅從約翰聶夫談投資這本書中,隱約感受到應該是在投資時,同步考慮價值是否便宜,以及未來的成長性,在眾多股票中的參與權重做取捨。
這次受訪者提到的則是他換股的邏輯,包含了
1. 當股價變貴了,就換另外一檔較低本益比的
2. 當配息相較變少了,就換配息高的
3. 大盤跌深的時候,把防禦型股票改為成長型股票,當市場漲多的時候,則比較多防禦型股票
這次的成功投資者積極的調整投資部位,透過許多本益比較低的股票增值,以及高配息收入,加上積極的輪動調整,快速的創造收益。
這樣的概念是可以參考的。
我自己會再次接觸到聶夫的書,也是因為近期的股票漲的真的很兇。
在換股上,我是沒有這麼積極,大部份的股票我都是很長期地持有,除非是非常極端的價格出現才會去調整。
但比較多會遇到的則是在持續加碼上。
當股價都漲很高了,如何從看起來都偏昂貴的股票,再去從中取捨押注更好的投資機會,是前陣子思考的議題。
所以我再把很久以前看過的約翰聶夫這本書拿回來看,思考如何能更再強化報酬。
本益比已經都不低了,因此相對較低的本益比變成是替代的選項。
較低的本益比另外一層含義則是相對於公司的成長性,因此成長動能能否持續就成了比較重要的參考依據,藉此判斷現在看起來略偏高的本益比是否相對其它標的來說,可能還是略微划算。
藉此,我在去年底到今年初,又再加碼了一些本益比已經都十幾倍的標的。
當標的大多本益比很低,然後配息率很高的時期,大多不需要太多考慮,遍地黃金能撿多少就多少。
但當本益比都提高,不再有那麼便宜標的能選擇時,如何從中判斷相對來說仍比較划算的標的,並且配入資金,這就是我自己的衡量式投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