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ert Hung's Investment Blog 價值投資、可轉債交易策略、順勢交易 Money+雜誌最佳理財部落格Top 10、今周刊投資達人必修的10大財經網站、商業週刊十個素人投資學、部落格觀察財經類第二名。
2014年6月7日 星期六
資金配置的高手
巴菲特自己這麼說,很多人也如此稱呼巴菲特是個資金配置的高手。
第一層級的概念,只是在於覺得他就是很懂得深入的選擇股票,股票賺得的利潤比其他標的要高,但是雖然這句話聽了許久,但仍是粗淺的感受,對於什麼叫資金配置仍是模糊的。
尤其是當手上持有許多股票時,如何判斷資金的投入多寡帶來更好的回報,這也是模糊的。
透過最近的了解,試著更深一層的去思考這件事情。
巴菲特不只是把投資的公司當一般事業經營,相較於要把公司擴大營運,不如說他把每個投資的標的都視為現金產生器,追求的不是經營規模最大,而是要資金產生的效益率最佳。
如果A公司能產出現金,但是若要擴大規模就比需要投入更多資源,當資源投入下去後,可能所帶來的回報效益率並非最好,巴菲特可能反而不那麼偏好繼續投入,反倒是將A公司的營運產出的資金取走,然後將現金投入在可能回報效益率較好的B公司。
而如果有C公司的營運逐漸升溫,如果繼續投入能夠換來極高的回報效益率,則甚至他可能將A公司或B公司產生的現金轉投入C公司。
因此在判斷旗下每家公司能夠產出多少現金,以及投入與產出的回報是否有效益,藉此巴菲特會將資金在不同公司內部間移轉,以尋求最好的總報酬。譬如他曾將波克夏紡織廠賺來的現金不投入機器廠房設備,而是轉投資在保險公司上,透過保險公司比紡織廠要高的回報提升報酬率,再透過保險公司的保險資金去轉投資比保險業報酬率更高的產業,再一次提升保險業與紡織廠之間的整體報酬。
其次每次購買的公司,又會評估投入的資金以及公司未來成長性能帶來的報酬,從中取得取捨。
這說來簡單,但執行上還是要更多深入研究。
不過這對於極想再提高報酬率的我來說,是個不同心境的思考模式。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圖片:Pexels.com) 被稱為歐洲股神的科斯托蘭尼,曾經在他的書中引用一句話「下跌時,沒有小麥的人,上漲時,也不會有小麥」。 其實這句話在多年前第一次看到,並不是很理解意思,但隨著時間經過,慢慢對這句話有了自己的解讀......
-
(圖片:pexels.com) 網路上有一篇規劃靠著高股息ETF退休的文章,一位網友規劃靠著高股息ETF,預估每年有10%以上的配息率,推算每個月可以領3萬的配息,夠涵蓋日常生活所需,所以只要有300~400萬就能準備退休.....
-
(圖片:unsplash.com) 股市從樂觀的高點快速下跌,各市場約莫跌了10~20%。 許多看著股票漲才進入市場的股市小白們,驚慌的詢問怎麼才打算要好好安穩投資,想不到卻遇到這麼慘的下跌,這是股災嗎....
1 則留言:
感謝Albert分享
不過個人有點想法
資產配置是不是該考慮到風險?
今天巴菲特能以現金流為主要考量
是因為資產夠龐大, 能把美國主要企業都買下一部份
而正好美國是過去半世紀企業最繁榮的國家, 也是一堆跨國大企業的祖國
反面推論
只要全球經濟沒有完蛋, 或是美國經濟沒有持續game over好幾年
對他來說都是safe的, 而且有危機還可逢低入市
但對資產不那麼大的企業或基金或是個人
配置是否須多一點風險規劃?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