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最新邀稿,是講如何打敗大盤
邁入了新的一年,除了是新的開始,也是過去一年表現的總結。通常在檢視自己過去一年投資成效時,除了看整體損益是賺還是賠之外,也應該與「大盤」相比較。「大盤」是指參與股票市場的整體市場表現,也有很多人會以具代表性的「指數」來做參考指標,譬如投資台股的投資人可用台灣的加權股價指數、投資美國的可用標準普爾五百指數等。在過去,投資人比較難找到具有指數代表性的商品,因此往往指數只能當做市場氣氛的參考指標,但是當指數化的投資商品,譬如指數基金或是指數ETF的出現後,「市場」就不再只是氣氛的參考,而是投資的選擇之一。
股神巴菲特雖然自己花了不少時間專研投資,但是他也多次提到,美國股市這多年來帶來了相當傑出的表現,但是大部份的投資人並沒有真正賺到這些錢,除了選股錯誤之外,在不對的時間點進出市場更是主要原因。與其沒有邏輯的進出,不如直接選擇指數商品參與整個市場表現,最後帶來的成果可能更為豐厚。
巴菲特每年都會拿自己的投資績效跟美國標準普爾五百指數相比,這是個嚴苛的基準,因為巴菲特掌管的波克夏哈薩威公司除了投資股票之外,還有其他債券與現金等資產,如果債券與現金沒能帶來足夠的獲利,就表示股票部位的獲利要相當驚人,整體平均起來才能夠勝過指數。許多共同基金所面對的衡量基準,往往也是代表市場的指數,只不過指數是永遠全額投入,沒有加減碼的空間,而共同基金卻可以選擇自行增減標的,以及在某些時候減少投入,某些時候增加投資,因此如果共同基金在多了這兩個選項後,績效還無法勝過指數,只能說經理人表現真的非常失職。
同樣的,投資人自己本身也是自有資金的經理人,負責透過努力投資創造更多收益,在眼前考驗的自然也是損益以及是否能夠表現的比大盤指數還要更好。到底要如何勝過市場大盤表現呢?這或許可以從大盤指數本身的弱點開始下手。
大盤指數代表了市場的表現,這包含了各家組成公司本身的獲利成長,以及投資人對於標的的期待。既然有了投資人的期待,指數就會受到投資人的心態影響重大,一旦投資人樂觀,就會反應在指數上,讓指數有很好的表現,同樣的當投資人心情不樂觀,反應在指數上,就會讓指數有更差的表現。
因此投資試著打敗大盤會有幾種做法,一種是與投資人心態反向的擇時,在2000年或是2007年左右都可看到,當投資人對於市場過度樂觀時,這股樂觀的氣氛會反應在整體市場的本益比上,公司的獲利並未大幅度成長,但市場卻給予了相當高度的期待。甚至如日本指數的歷史高點,當時所隱含的股票價值,就包含了不少的泡沫,在那個時候進場投資參與市場,既使多年以後仍無法伴隨著指數賺到令人滿意的報酬。但在市場氣氛低迷的08~09年,包含本益比等各項評估數據,都顯示股價相對過去以往是比較低的位置,在那個時期積極進場,最後所獲得的利潤就相當驚人。不少雜誌媒體報導獲利嚇人的投資人都是在那個時期有較一般投資人更積極的作為,才能有此亮眼的成果。
另外一種則是佈局成長性較佳或是週期性向上的產業,避開成長趨緩或是週期下降的產業。市場指數通常無法自行選股,有些公司已經明顯陷入疲態,但是股本龐大,或是過去曾經風光受到投資人追捧,卻早已經不再亮眼。投資人避開這些跟不上市場的標的,將資金比較多的比重放在另外一些相較好的標的,這種方式叫做擇股。譬如中國股市很多金融股權值大,但成長性不足,就有些基金就增加消費民生類股的比重以擺脫大盤疲弱表現。
就合理的認知來看,避開市場過度樂觀的時期,並在市場較悲觀的時候再更積極進場,以及避開財務狀況、市場趨勢明顯變壞的產業與公司,改將較多的資金配置在體質穩健,並成長性較佳的產業,如此調整應該可以帶來比市場指數更好的報酬才是。不過市場並不如我們所想的那麼簡單,當市場樂觀時,可能比我們預期的要長更多年,市場悲觀的時間也可能比我們所想的更短暫。我們所謂體質差的壞股票,可能某段時期是反彈最多的標的,同樣的績優股卻也可能股價文風不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