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心得:可以有空去釣魚的投資組合

最近新看了這本書,封面看起來頗誘人,最近也陸續出了些關於讓散戶無憂無慮投資的相關書籍,裡面不約而同也都提到了指數基金的投資與觀念.....




這本書的作者試圖建構投資組合,並稱複利17.3%,打敗同期大盤表現。

這本書看起來還有些份量,不過其中前半段都是一再提醒讀者一些觀念,最為後半重點的鋪陳。但就內容來說,其實關鍵內容並沒有佔太多篇幅。

首先一開始提到投資人該為自己的後半輩子作準備,提早開始學會投資,以及複利的好處。

其次跟許多指數投資書籍一樣,提到投資人很難準確預測市場方向,以及長期持有股票是個好的投資方式,並套用過去歷史資料來佐證。

第三部分提到分散的投資組合以及指數基金的優點,包含避免經理人的誤判以及低廉成本。本書仍以先鋒指數基金作為例子,告訴投資人指數基金的好處。

有前面的觀念宣導後,第四部分作者開始建議投資人利用指數基金建構投資組合,即包含美國大型股、美國小型股、歐洲股、環太平洋股、新興市場股、貴金屬礦業股、不動產投資信託、短期公司債、高收益債券以及抗通膨國庫券。

第四部分則是這個可去釣魚投資組合的重點:「再平衡」,也就是建構好投資組合後,隨著市場的變動將明顯獲利或比例高出的部位分批贖回,並將資金轉入那些明顯降低的資產,透過這樣高出低進的動作,以及妥善的資產配置以期在長期獲得合理報酬。

因此我姑且歸納這個有空去釣魚的投資組合主要由三個構面組成,即

       指數基金 + 妥善資產配置 + 再平衡機制

很多朋友覺得我是屬於僅注重短期投機的投資客,但很意外的,其實我是指數基金與類似再平衡機制的擁護者。
雖然對於再平衡的方式與觀點可能略有所不同,但我想核心觀點應該是大同小異。

這本書沒有什麼太深入或驚人發現,主要仍是把一些觀念作個整理,並以實際績效作個比較。
對於指數基金沒有概念的投資朋友,也可以考慮翻翻這本書,看是否會有些新的想法!

若各位網友喜歡這個部落格,也請幫忙點擊右側"ClickForce"的精彩廣告囉!


P.S. 這個投資組合僅持有15%的美國大型股,但與S&P500比較績效是有點怪,不過我想作者的理由是為了跟一般美國投資人所習慣的報酬相比。

6 則留言:

Frank 提到...

我看完這本書的心得是:

作者雖然詳細敘說了指數型標的物的優點,但卻沒有把最關鍵的地方說清楚,

因為要能在各個不同的指數型標的物中做到高賣低買的轉換,就必須擁有判斷總體經濟循環與各區域經濟強弱的能力!

但困難之處在於,經濟的循環不是週期太長就是常處於無趨勢的震盪盤整,並且各國指數的相關性又愈來愈強了,很難做到轉換!

反過來說,如果你能像巴菲特一樣能夠判斷經濟的循環,那也不需要投資指數型標的物,因為想必你也會擁有巴菲特選股的能力,您說是嗎!

結論:此說作者立意良善,可惜沒把明確作法講清楚,因此很難實行 ^ ^

Albert Hung 提到...

Dear Frank,

這種再平衡的作法就是不須預測經濟強弱,而是看到結果之後再來調整。譬如股市已經大漲,手中投資組合股票的比重自然升高,債券比重降低,這時候贖回部分股票轉入債券,將資產重新平衡(反之亦然)。

但就轉換的頻率與判斷方式,作者在書中有提到這方法很多因人而異,此外不寫清楚也有可能要保留一手囉!!

rigel 提到...

那作者有沒有說他的 17.3% 的績效,是怎麼「再平衡」而辦到的?

Albert Hung 提到...

Dear Rigelcheng,

高報酬應該部分是靠海外市場與其他資產的報酬,不過"再平衡"也是我偏好的作法

Frank 提到...

Dear Albert,

老實說,我認為這種再平衡的作法,根本就等於在預測經濟的逆勢做法,因為他一開始就假定經濟是循環的,但這種作法卻是我們趨勢操作者最忌諱的!

簡單來說,當指數往你持倉的方向變動時,
應該要順勢加碼而非逆勢減碼,否則萬一遇到大趨勢( 例如台股幾十年前大盤指數長十倍的情況 ),趨勢一直進行,那你豈不是一直賣強買弱!

並且,就算依經驗來說指數是循環的,但因為每次的高低點都差很大,那不是常常會落入滿手只剩股票或只剩債券的下場。

所以依我的愚見,我認為在操作者沒有預測經濟指數高低點能力的情況下,順勢加碼才是比較可行的做法 ^ ^

Albert Hung 提到...

Dear Frank,

其實再平衡的方法也可跟您擅長的順勢操作結合!

00919? 00939 還是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