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0日 星期五

投資人的質化與量化投資

同樣是投資,目前看到的還是有主要區分質化與量化兩種模式。
讀到美國許多的價值投資人,大多是採量化分析,而巴菲特則像是從量化分析轉為質化分析。




量化分析比較偏重數字面,大多量化的價值投資者,是透過財報的數字,以併購成本、淨資產價值、現金流倍數等方式評估公司合理價值,並於市場價格低於合理價值,具有相當折價時買進,然後等價格回升後賣出。

這種方式買進的時機點大多是市場大幅度看壞,或是公司本身營運轉壞,自然表現不是太好。所以買進這些標的還是有相當風險,有看到從事這種模式的,大多會以分散投資標的來降低風險,譬如有看到幾個投資大師,持有數十檔標的,甚至有很多標的只佔投資組合的2%左右,透過分散的方式把焦點回歸數字本身。

除了投資大師們之外,身邊也看過一些成功案例,同樣是選擇很多家公司,用比較低的價格買進,不見得每家公司都是經營卓越,也不見得對每家公司的業務都瞭若指掌,但是標的分散後,就能把這些單一公司的選擇風險降低。

這種投資法勝過市場的概念在於持續專注在低價格的標的,在各種市場行情下,總有落難的標的,透過持續低買,價值回升後賣出,賺取持續利益。


另外一種是比較偏質化分析,更看重公司實際的經營能力,並專注在特定幾家的表現。巴菲特最早期也是量化分析為主,但是隨著他越重押特定標的,就會發現自己的投資成果跟公司經營績效越緊密結合,因此當他想要長期持有與共同經營,那麼公司質化的表現就更加重要。

這種投資法,關鍵在於挑選傑出優勝者的能力,看哪些公司才真正具有長期競爭優勢,能從眾多競爭者當中脫穎而出。

有看過一些成功例子,一種是選擇民生必需產業,一種是透過詳細研究找出公司經營正派且能力卓越者。

這種投資法要勝過市場的方式在於,原始的投資價格不能過高,不然報酬率肯定被稀釋,其次是公司的經營成長力道強勁,就能帶來亮眼成績。

這兩種投資法都各有成功要素,我自己是比較傾向後者,但仍有些地方受限,譬如真正看上眼的公司不多,其次是很多公司已經逐漸被市場發掘,將價格拱上昂貴的位置,要再繼續投資的成本被墊高,必須繼續發掘其他機會。

前者的方式也不錯,但我還必須找到足夠的理由與資訊來理解這種投資法。

2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Albert Hung 提到...

謝謝!
很高興能夠認識

截至到2025年的投資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