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投資人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的備忘錄(MEMO)在最新一次的議題,提到了「資產配置」。而這也是我近期覺得有趣的議題,到底配置是為了什麼? 尤其是股債配置,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馬克斯在文章中提到,早期是沒有資產配置的概念,但後來大多數人都遵循一個簡單的邏輯「60/40」也就是股票配置60%,債券配置40%。
到了近期,這個配置的議題不斷擴大延伸,許多投資機構開始討論,這配置當中要加上多少另類資產? 要多少公募或私募資產? 要多少實質資產? 要多少XXXX?
甚至延伸到,透過許多電腦公式回測計算,想找出怎樣的配置比重最好,包含利用歷史走勢、相關性等,但這些資料實際上都難以預測,所以最後也只是垃圾進、垃圾出。
回到實際業界狀況,也同樣如此,賣投資組合或資產配置是個困難的過程,背後真正重要的是配置的思考邏輯,但大多數投資人聽不懂,所以最簡單的都是用回測績效,看哪個看起來漂亮,就選哪個,只是這思維卻不符合資產配置的精神。
馬克斯說資產配置很簡單的概念,就是把股權與債權明確認知為兩種完全不同的資產,股票是為了追求更高(但也更不確定)的利得,猶如企業家開公司一樣,可能賺到很多錢,也可能把資本賠光。而債券則是借錢給企業,能夠確保相當的收益保障,但不會有太高的利得期待。
對企業家來說,決定發股票或是借款,是經營上的資金配置,對投資人來說,持有多少股票,持有多少債券,則是另一個維度的決策。
在財務教科書上,都會把風險與報酬,用一條線性從左下往右上延伸,表現出報酬越高伴隨著風險越大,但實際上一條線的呈現,忽略了不確定性的分布。
股票的不確定性分布非常高,債券則比較小,所以我們投資總是在許多不確定性分布中,選擇較高勝率的機會。
投資人的投資配置,也是在這高不確定性的股票,與較具有確定性的債券中做選擇。
我的思考是這樣,大家都知道全球股市在金融海嘯時期,曾經有跌幅到50%的情況。所以如果一個人到了退休時,準備的退休金有2000萬,這2000萬全部放在股票上,除了可期待的利得之外,也同時承擔了可能的下跌風險。如果下跌50%,那麼1000萬退休與2000萬退休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情境。
這時債券提供了另一種選擇,他的收益相當有限,但也提供了相當程度的資金確保,如果發生不確定性,下跌的幅度有限,也許是10%或20%。
投資人在退休後,已經沒有其他薪資收入,只能靠那筆固定的退休金過完餘命,那麼如何選擇錢在不同風險下擺放的比重與順序,就是資產配置要討論的重點。
我很喜歡霍華馬克斯的MEMO,有興趣的可以參考其他相關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