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ert Hung's Investment Blog 價值投資、可轉債交易策略、順勢交易 Money+雜誌最佳理財部落格Top 10、今周刊投資達人必修的10大財經網站、商業週刊十個素人投資學、部落格觀察財經類第二名。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心得>資產配置投資策略
講資產配置的書籍很多,我自己也有幾本在書架上。不過還是從圖書館借了這本回來拜讀。
不同時期看的心境與理解不同,過去剛開始接觸這些書籍,確實增加了對於投資配置的認知,但時間久了,也開始質疑起裡面的內容。
作者在書本的開端,有提到他對於風險的認知與其他人不同,業界大多對於投資風險的定義在於「波動度」,而作者則認為是「損失」以及「無法滿足未來需求」的情況。
有些觀念作者試圖打破與其他類似書籍的既有觀點,想以更獨創的角度陳述,但到最後其實概念還是差不多。
這本書沒什麼不好,只是看到後來,發覺我的認知已經跟這些書籍落差越來越大。
雖然作者不斷強調,投資的風險不是看波動,以及資產與資產間的相關性不是絕對,但幾乎使用的方式仍環繞在這兩者上。
這是投資觀點可憐的地方,為什麼許多論點應受到質疑,但卻又廣為使用,關鍵似乎是在於簡單以及有答案。我們無法接受沒有絕對答案,沒有數字能計算的方法。
當規劃一個財務目標,如果無法告訴客戶,這個配置未來能幫你賺到多少錢,以及波動度如何,那似乎會玩不下去,但可悲的是就算這數字精確到小數點後第六位,也沒有任何事情能確保未來可以達到理想的成果。
長期投資的基礎在於實質收益,而非價格,但所有投資學與理財書籍都以價格的變化作為所有評估發展的基礎。
而相關性也不是數字,是可以實質評估判斷的,數字只是便於計算的工具。
用過去歷史報酬,用歷史波動度,加上資產之間的相關性,是為了求取一個具有說服力的答案。
投資配置的再平衡,玩的也不應該是價格的變化,而是修正資產價格變化所帶來的誤差。
一家公司本身會因為收益而影響業績好壞,市場是許多公司累積起來,也會有榮枯,所以實質收益本來就是持續在變化,但也持續在累積。價格是參與交易的行為人針對未來許多公司的預期作出的價值判斷,更容易隨著市場好壞在變化。
投資人想參與的事實質收益,但實質收益會因為標的市場價格的變化而有偏差。而再平衡能作為這偏差修正的方法。
過去一度想不透,為什麼巴菲特認為風險是損失,而許多投資學的書籍卻認為風險是波動度。後來才理解,因為兩者看的是不同事情,巴菲特買的是公司,看的是實質收益,而投資學教授們買的是股票,看的是股價,股價背後沒有公司、沒有經營,股價就是股價,就是純數字的世界。在數字的世界只有數字變化,只有數字跟數字之間的關聯。
最近身邊看到許多因為數字而迷失的例子,純粹是他們無法接受接受一個範圍的結果,精確的答案總是最說服力。就如「你的投資配置預期可賺10%」,跟「你的配置預期每年可賺10.2%」,後者顯然更具有說服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今年仍然是個有趣的一年,許多預測再次被打臉.... 1.美國會陷入衰退→結果經濟依然強勁 2.美國表現持平→結果標普五百年初迄今仍上漲近20% 3.高利率影響科技股表現→Nasdaq年初迄今上漲37% 4.美國很快會降息→迄今仍維持高利率,市場認為會維持更長一段時間 5.高收益債...
-
(圖片:Pexels.com) 最近很熱門的議題,就是台股的ETF與債券ETF都非常火熱,兩者共同的連結點,都是資本利得加上高息的訴求,但隨著許多理財網紅的渲染下,似乎越走越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