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是Rebalance(再平衡)還是Reallocate(再配置)?

資產配置的概念,隨著金融機構以及媒體的持續教育,在投資人腦袋中也慢慢開始扎根。

從過去的核心、衛星概念開始,漸漸的也開始有人接受了股債資產配置的概念。

接著,「再平衡」這個觀念,也逐漸廣為人知。尤其是國外許多知名的機器人理財(Robo Advisor)不斷強調他們自動再平衡的策略。

不過雖說如此,但許多人的認知還是相當混亂,總是把再平衡與再配置搞在一起




就我所知,有兩種思維常混在一起講,但卻是從根本就不同的理論基礎。


再平衡(Rebalance)

這是許多人比較常聽過的名詞,作法上是投資人先決定好金融工具與配置比例,金融工具通常是股票、債券、現金等,也有的增加貴金屬等商品,透過ETF或基金的方式配置。

配置比例依照每個人對於風險與報酬的偏好,將這些商品組合出一個合適的比重。隨市場變化,有些資產的價值會增加,有些則會減少,如此一來比重就會不如原先設定。

這時候將價值增加的商品賣出,轉入價值減少的商品,讓整體投資組合的價值比例與原先設定的相同,這個動作就是再平衡。

再平衡的概念,在巴菲特的老師所寫「智慧型股票投資人」中也有提及。

其思維是每種商品都會有自己帶來的報酬,當然也會有風險。

我們以最簡單的觀念來說,你借錢給一個誠實值得信賴的朋友,跟一個陌生且揮霍的朋友的朋友,這就有了差異。可能朋友的朋友會跟你說之後可以還你比較高的利息,而朋友則跟你說他只是急用,希望你看在多年交情的份上,不要算利息。

有些人不相信朋友的朋友,也願意放棄額外的利息,只將錢借給信賴的朋友。
但也有些人會願意,把一小部分可以承受損失的錢,借給陌生朋友的朋友,其於大部分的錢,都借給信賴的朋友。這些比例,就是可承擔風險的比重,不同的風險各自有其報酬。

而朋友的朋友後來真的還你錢了,所以你的資產增加。這時候兩個人又來跟你借錢了。朋友的朋友跟你說,上次我跟你借100,附加了20元的利息給你,這次你可不可以借我120。

聽到這裡,有的人會猶豫,覺得適可而止,不想再借了。有的人會想,我還是維持我既有的比重,把賺到的利息加進來,仍然依照一開始借錢的比重把錢借出去,至少承擔的風險沒變。

這就是我認為再平衡的概念。在實務上,若股票市場大漲,投資人賺到了報酬,但整體投資部位已經有絕大部分的資金在股票市場中。當然投資人可以維持現狀繼續持有,就像拿到了120元後又再把120元借出去一樣,但也可以調整回原先可承受的風險,可能借出金額只在100~120之間。

這種投資觀念首重每個資產之間各自帶來的風險、報酬以及相關性。提到相關性,如果前面兩個你借錢的對象,信賴的朋友是公務員,朋友的朋友是自己創業,那你能評估兩者風險。但如果信賴的朋友被朋友的朋友找去一起創業,那你就會擔心這兩筆錢借出去,會面臨到相同的風險。

就執行頻次而言,再平衡有兩種常見的頻次,第一種是時間,第二種是偏移。

時間指的是不管配置如何,我們就固定每季,或是每年來檢視一下,做個調整。

偏移指的是除非資產配置距離原本設定的比例差異到一定程度,才去執行,不然就放著不管它。

再配置(Reallocate)

許多人會把再配置誤認為再平衡,不過我覺得這兩者混為一談,並不事宜。但其實再配置是比較多人會做的動作。

再配置的基礎是建立在對市場的看法上。當你認為未來股票市場會下跌,你就會預先減少股票的比重,反之若看好股市,就會增加股市比重。

通常配置,只是用來輔助自己看不準的工具。

看不準有包含兩種,一種是對市場方向看不準,所以投資人不敢因為看壞股票就把股票賣到精光,而是選擇「減碼」。

另外一種看不準,是趨勢方向與強度看不準,所以投資人就一次多押寶幾個市場,稱為「佈局」。

最後就會看到有很多機構會建議投資人應如何配置資產,並且隨市場變化,就開始有很多的「加碼美股」、「減碼債券」、「增加配置在新興市場債」.......

選擇再配置的好處,是既使看錯方向,或是賭錯市場,總是還有一些部位有參與到正確的一方。不過到底總和起來是多賺少賺,通常很少有人會認真去檢視。


主要差異

再平衡重視資產本身的風險與報酬
再配置重視的是對市場的預期方向

再平衡的立論基礎是回歸均值
再配置的立論基礎是順勢動能




你可能有興趣,有關再平衡的文章

可以有空去釣魚的投資組合

史雲生的逆向操作法則


沒有留言:

00919? 00939 還是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