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日 星期六

純網銀來了:誰是鯰魚,誰又是沙丁魚

(圖片:unsplash.com)

上週一個金融業的熱門新聞,就是主管機關開放三張「純網銀」的牌照,讓三家業者不設立分行,單純以數位網路方式服務客戶。

主管機關的說法,是為了產生「鯰魚效應」,藉由放入具挑戰的對手(鯰魚),刺激沒有活力的傳統銀行(沙丁魚).....




聽到金融業者的反應,大多是兩種想法....

一部分是覺得純網銀未必做得起來,尤其是台灣的環境明顯與國外不同。

一部分是擔心自己太大意,而不知不覺業務被襲奪而無法反應。

只是覺得威脅低認知勝過擔心被襲奪,接下來就是看獲得牌照的這三家純網銀業者能做出什麼創新。

很多人或許會聯想到

Nokia與黑莓機的自大,忽略了Apple的興起
邦諾書店的驕傲,忽略了Amazon的興起
百視達的包袱,忽略了Netflix的興起

那麼,傳統銀行會不會碰到類似的嗎? 很難說,因為銀行業是高度監管的產業,不像其他產業能大幅度改變形態,只能在主管機關的遊戲規則下發揮。

對於現在銀行業創新所遇到的困境,其實並不是沒有創意或想法,我覺得主要有幾個原因:

1.既有收益的包袱

銀行的利潤算豐厚,但在已有豐厚利益下,自然改變的誘因就不是那麼強烈,確實無法如新創業者或面臨生存威脅的業者更急於做出差異化。

2.主管機關的高度監管

一般產業的主管機關是經濟部,金融業的是金管會,兩者監管的態度不一樣,前者的要務是產業發展,但後者的要務是金融安定。

3.民眾財務知識不成熟

台灣對於金融的教育基礎薄弱,所以大多數人對於存款與借貸沒有太多認知,也不善於評估風險,導致金融詐騙與財務問題層出不窮。

要改變既有體制,讓金融服務更進步,放些鯰魚刺激傳統銀行是個不錯的辦法,只是沙丁魚有三隻,一隻是傳統銀行,一隻需是主管機關,另一隻則是民眾。

很多金融業的主管,都抱持著現在過得好好的,幹嘛改變的心態,確實沒有刺激,就不會帶動進步。

有聽過國外的金融監管機構,自己也在學習如何兼顧開放與管理,不希望自己成為創新的阻礙。

最後是民眾,當他們亂聽信明牌、信任投資大師、被高報酬矇騙、亂買商品下,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造成金融產業不得不高度監管的原因之一。

我是比較傾向產業的發展來自於遊戲規則,現在的市場生態,是現在的遊戲規則促成的,監管規則與心態改變,產業就會隨著改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