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為什麼蘋果賺的比較多?

(圖片來源:Apple)

蘋果電腦昨天推出新產品,除了硬體推陳出新之外,更新版的作業系統也一併更新。
可以看得出來,雖然新的產品並沒有太大幅度的更動,但是在作業系統部分,盡量拉近跟iPhone與iPad的距離,據說蘋果電腦的市佔率,也逐漸因為大家對iPhone的熱愛而逐漸推升.....





除了蘋果的新產品之外,另外一個熱門的話題則是蘋果賺了很多錢,但是相較之下,幫忙代工的代工廠卻沒賺到多少利潤。

其實這沒有什麼好爭執的,蘋果要獨立研發軟體與硬體,以作出跟其它個人電腦的差異化,這些壓力與困難,自然有權利換得更好的收益,如果不是這樣,那有誰還願意花心思去創新。

雖說很多對Jobs歌功頌德的書籍與報導持續推出,但是不僅是他之前曾經失敗而離開蘋果,甚至後來回來之後,也有很多產品並沒有獲得太好的成績,許多蘋果電腦只有在展示廳或者電影中出現,但實際使用的人仍然是相當少數。

在他的堅持下,以及對事物的敏感度,開創了iTunes這個平台,近而帶動很多周邊產品的結合。

他冒了相當大的風險,這是他的報酬。

相較之下,台灣大部分的電腦廠商不敢冒險,也沒能力去開創新的產品,人家微軟與英特爾弄什麼架構,大家都用的一樣。現在是Android開創了新平台,大夥又跟著跳進去。這樣的決策風險小,很多事情有其他大廠在前面幫忙承擔,這樣的利潤自然就不大。

當宏碁打廣告去攻擊蘋果的時候,怎麼沒想過自己有沒有辦法也弄個廣告,去打擊HTC、Motorola、華碩或者三星,證明自己比人家更好?  我想這部分很難....

我看雜誌報導,提到日本的東芝跟Sony,東芝說他走Android平台,但不希望走的路跟人家一樣,他希望結合之前在筆記型電腦上的成功經驗,替自己的產品開創不同的方向。而Sony說,他們也會選用Android,但是他們在乎的是怎樣做出跟其他廠商不同的產品。

HTC想出加個手寫筆,搶攻須要寫筆記的市場。而華碩想出結合鍵盤組,去搶攻那些有想買平板電腦,但又對是否要買筆記型電腦而猶豫的顧客,我想這些都是不錯的嘗試。

回過頭來說,很多人說蘋果自己賺很多,壓榨代工廠,我是覺得這對蘋果是有些不太公平。

如果廠商覺得沒有利潤,自然就不會去搶那個訂單,如果大家都能搶,而必須要殺價,那也表示這些廠商的技術能力無法更其他競爭者有區隔。


應用在投資上,如巴菲特所說的,護城河是個很重要的條件,在前陣子他用另外一種方式陳述,他說能夠掌握價格,有訂價能力的公司最棒。

蘋果電腦能夠提高價格,讓他的電腦即使現在幾乎是跟一般PC相同規格,一樣用Intel的處理器,一樣用Nvidia的顯示卡,一樣的硬碟,但是賣的比人家都貴上許多,還是不怕人家不買。

如果他想降價,仍然有辦法把這些降下來的成本反應給代工廠去吸收,自己仍然可保有該有的利潤,這就是定價能力的好處。

最近傳出和碩有可能搶鴻海的iPad訂單,如果其他競爭者能夠搶奪成功,自然表示鴻海在這塊領域還沒有足夠的競爭力去跟蘋果爭取好的價格。

鴻海積極佈局通路,希望除了幫客戶代工之外,也能夠說服客戶自己有製造後立即協助銷售的能力,這是努力挖深護城河的做法,不過護城河到底能不能夠挖的夠深,就要再看看了....

沒有留言:

00919? 00939 還是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