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流浪的台商

前一期的商業周刊報導的是台商在中國經營的困境,原本需要開發的城市,靠著台商的這些科技大廠進駐,帶來了第一波的轉變,但隨著薪資所的提高,以及社會的轉型,占用大量土地且可能造成汙染的科技業被其他行業給取代,再往欠開發的內部趕....





文中提到一個全球第二大的機殼大廠虧錢,這是很多台灣廠商的縮影。
雖然量做到最大,但是利潤卻很低,也許毛利看起來還可以接受,但到了淨利可能就未必如此。

經營者受訪時提到,之前本來賺了很多錢,但重要的是拿到現金,他們沒有在經營的巔峰把公司換成現金出去,但後續的經營越來越慘澹,也持續把之錢賺的錢給吐了回去,有些廠商比較早縮手的,或許還能留下一些資金,有些堅持下去的,可能就負債收尾。這是很多投資人的縮影。

我們未必能夠如經營者那樣掌握到公司的營運狀況或競爭力,但是如果公司能夠持續產出現金,那就表示經營上除了可以安撫客戶、廠商,甚至是公司內部人士之後,還有能力拿出實質的產出回饋給股東,這是最實際的。

當公司拿不出現金,除了有可能是為了未來更好的前景,但也有可能是面臨著艱困的挑戰,需要像文章中提到的廠商一樣,不斷拿錢再往裡面丟以求生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