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我比較喜歡歷史,也深信市場代表著人性,所以還是特別喜歡看這類的書籍。
這本書的作者背景是一個金融業分析師,曾經多次看對銀行產業的方向,但大多都是看壞,因為他越是深入了解,越是發現銀行業真是亂搞,所以都傾向於給負向評等,但卻因為這樣而被當成異類。
有些人就是天生反骨,我自己也是這種人,認同競爭,但反對極權。作者深受金融業已久的積習所害,明明對某些公司不看好,應該給予負面評價,但卻又因為自己所處的公司需要跟對方做生意,而有利益衝突。
這在市場上看得很多,譬如薪酬委員會是公司派所找來的,所以每次談到薪酬都不免要多放水;報紙的廣告主要買家是建商,所以當遇到要寫房地產業不好時,就不免會遲疑。同樣的,之前信評公司的主要客戶是一般公司,所以要給評等,也不能給的太難看...
這是人的自私自利使然,所以是免不了的,不太可能要求這些人都要跟神職人員一樣公正不阿,反過來說,不如讓去引發人的自私自利,譬如說有學者被邀請去薪酬委員會或是獨立董事,當公司出問題,可以把這些學者的名字公布出來,看誰的失敗率高,虛有其表,則學者自然就會避免隨意掛名卻不負責任。
除了公正性問題,另外銀行業是個非常特殊的產業,也是可以作槓桿的產業,只要銀行越積極,能做的槓桿越大,獲利機會也越大,在求取短期利益的驅使下,容易讓經營者刻意先忽略風險,或低估風險,而採取激進的做法,換取龐大的利益機會。
但問題出在,一般人去賭場賭太大,會輸光回家,但這些經營者就像是一進賭場就有人先給他籌碼,輸光不要緊,至少還可以獲得一台跑車回家,這情況下,任何人拿到籌碼當然就是盡量衝,盡量壓,能賺多少是多少。
作者不斷質疑這樣的生態,也多次在研究報告或說明會上反映,下場是被當成不受歡迎的外人。
照理來說監管機關應該負起避免這樣事情的發生,但仍因為利益糾葛,所以問題無法解決。
在書中作者有提到兩家經營相對保守穩健的公司,經營者相對來說較有誠信,這分別是富國銀行,以及M&T銀行。恰巧這兩家公司都是巴菲特有投資的銀行。
在這本書中,並沒有講太多有關金融風暴為何會發生,或是到底這些金融商品有多複雜之類的,反而是以作者自己如何在沒有漂亮的學經歷下,進入金融產業,當上銀行分析師,遇到了哪些人,如何揮霍,如何諷刺,以及一些古怪的跡象。看完之後確實會有些這業界可能的影像浮現在腦海中。
這算是本不是太生硬的小品,沒有提到大方向或解決問題妙方,但看完後,有些想法是會自己儲存在腦海裡,作為日後判斷的參考數據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