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有本書叫做Bank 3.0,內容想講的是未來的"銀行"不再是地點,而是行為。這本書在金融業當中很紅,就連金管會主委也都跳出來討論,不過看了那本書,其實是覺得普普,除了一些金融創新 - 新的app、新的ATM、新的網頁互動之外,並沒有看到太多的改變。
感覺起來喊了很大的Bank 3.0,也大概就是資訊串連與網路深化。就像車子上面加裝了很多感應器,可以不用鑰匙開門,可以自動駕駛之類的。
我聽過了幾場知名顧問與企業對這金融創新的概念,大多都會提到中國支付寶的案例,以及其他國家對於行動支付的變革。
反過來看國內,過去長久以來,其實除了金融商品設計的越來越複雜之外,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改變。想要改變的力量主要來自於非金融界,而主管機關對此更是抓的比什麼都要嚴格。
相較於金融業被矇住了眼睛,外面的產業反而看的比較清楚。
我覺得金融業的本質,應該就是協助人管理資金流動的產業,包含簡單的資金保存、資金貸放,到款項匯撥....
本質來看,金融業的任務應該是致力於幫客戶解決資金流動的問題,以達成客戶各種財務目的。但是現在的金融業,已經不再重視這些問題,他們無法從這些問題當中看到創新機會,對著客戶的困擾視而不見。
會對客戶需求視而不見的主要原因,我想是因為看到其他非本業以外更大的利潤空間,
譬如財富管理業務.....,鼓吹客戶買保險、買基金、兌換外幣...,主要的精力幾乎都放在如何讓客戶買更多基金、產生更多次交易,或是買更多保險上。他們把事情與產品變的更複雜,複雜到已經無法回歸單純。
國內的監管也是大多數人覺得的大問題,確實資金不容易管控,越是影響層面重大,受傷時問題越多的動作,就越會被層層控管。在還沒想出解決辦法之前,就會保持先不開放。這種事情很難找到解決辦法,應該仍是訂好遊戲規則,充分告知風險,並交由市場去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