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台股的藥方

看到天下雜誌最近發表了對於台股的看法與解方(請看這裡),轉眼間,台股成交量也持續低迷。

政府不斷拋出各種解方,不過感覺仍是杯水車薪......






從天下雜誌的文章中,看到的幾個結論,也是頗有感觸。因為自己在工作中,也常遇到這樣的狀況,面對一個問題,有人只求短期解,無法解決真的問題,但時間壓力下只想先拋出看起來似乎有力道的方案。真正該解決的是長期解,但一來效果不確定,二來時間長,所以最後出來的都是沒力道的短期解方。

天下文章的第一個議題是台股漲幅今年全球第七,但為何股民無感

這議題很有趣,雖然主要上漲是權值股,很多中小型股表現並不好,但是這問題回到,如果投資人很會選股,那勢必不用擔心沒賺到錢,若沒賺到錢,表示投資人選股能力不佳,既然不佳,為什麼不願意直接選擇跟著大盤走的指數作為投資工具。

所以股民若對今年的報酬無感,或是今年報酬不佳,只能說對於自己選股能力過於自信。

第二及第三個議題分別是外資佔台股的成交比重大,持有權值股的比重也高

這議題在這幾年的各種財經雜誌都報導過,提到這些公司賺的錢都入了外資的口袋,但這問題仍在於股民,沒有特別門檻限制,為什麼股民不願意投資這些標的? 以下這前20家外資買超個股排行,我自己持有其中5家,而台積電是我台股部位中的主要持股。但許多曾問我股票的朋友,拿來問的全都不是這幾家,大多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或是有某些題材利基的炒作公司。

為什麼會如此,原因還是在於相關行業的共犯結構。

學生在學校,老師不教導正確的理財知識,而用股票短期操作比賽來告訴學生,短期賺到大錢的才是好。

進入社會,雜誌告訴你要跟著市場題材走,打開電視告訴你投資就是要買飆股。

券商要手續費,鼓吹客戶要看技術線型、價量分析積極進出。

政府要你做權證、當沖賺錢,但是長期投資,不好意思,請多繳稅。

這樣的社會氣氛下,整個投資思維都被扭曲。


第四個議題則是台股低本益比、低股價淨值比、低量、低週轉率

首先看投資人應以何種角度看待市場,對於持續參與市場,並從公司經營上獲得利益的,應該會樂於看見低本益比、低淨值比,只有公司經營者,以從市場獲得營運資金的人會樂見高本益比。身為投資人,並不覺得低本益比或低股價淨值比是壞事。

但從量能跟週轉率來看,則是政府、交易所,以及頻繁交易的股民比較擔心的問題。這個問題照目前台股策略來看,大多是前面所提的短期解方,不斷創造當沖、放空機制、定期定額買股,試圖刺激短期量,但整體體質沒變,這些政策的力量仍相當有限。

稅負是一個重要因素,對於大戶來說應該很重要,但我覺得更重要的仍是市場裡面有什麼。
很多國家稅負很重,但仍吸引大筆資金湧入,有些國家稅負低,但也不見得就是市值最大的市場。

越來越多投資人去投資美股,美股投資門檻更高、交易手續複雜、稅負也不低,但吸引投資人的是「那裡有錢賺」。錢從哪裡來? 市場更透明、公司型態多、佈局全球化、願意給創新者機會。

台股要走向健康,我會建議幾個方向

1.積極引導創業,尤其是開創以全世界為市場的產業,允許失敗,並也讓願意承擔風險的創業者、股東、投資機構獲得利益。在上市櫃交易的門檻可以放寬,讓不同型態、產業的業者有機會從市場取得資金,也讓更多的投資人可以參與。

2.投資人的保護與遊戲規則要比以往更加重視,包含公司資訊的揭露、公司的風險、財務透明度、應公開與申報的訊息等,讓公司能夠在這平台發揮資本價值,但需遵守最重要的規定。

3.最後是投資人教育,投資人需要了解投資的本質,了解自己是否有選股判別能力,是否能正視投資虧損的意涵。


但現在政策比較是背道而馳,政府不積極、政策不完備,投資人保護沒做好,所以投資人常受傷,投資沒充分教育,或是政府自己也誤導人民,人民虧損就帶來民怨,民怨累積變成鄉愿,政府逼著回去限制公司發展、限制稅率,政策保守施展不開,只能做些沒意義的小政策以示交代。

市場是動態的,跟大自然環境一樣,很多東西無法掌控,也更多事情是本來就有不可控的一面。政府應該做的,不是想試圖掌管每一件事情,就像水是無法堵住,只能引導,政府要調整水流,創造正向回饋,將市場、資金、人民調整到可以產生正向回饋的循環。

沒有留言:

00919? 00939 還是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