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unsplash.com)
危機入市聽起來很簡單,但過往幾次市場大跌,往往也伴隨著恐慌的經濟環境,就算知道眼前擺著投資機會,也苦無資金進場....
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是相當好的投資買點,那時候進場的投資人,現在投資部位都翻倍,也不會被這波下跌影響。
但回頭看當時,從金融市場開始蔓延,歐美銀行一個接一個的倒閉或是被接手,股票市場快速崩盤,下跌的幅度比這次還驚人,人們的退休金大幅虧損,金融產業也好不到哪裡去,許多家小銀行也被傳言要倒閉,銀行股價都跌到個位數左右,存貨急忙把錢搬走,怕到時候擠兌拿不到錢。
所有人都把當時跟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對比,認為那波也會至少壞上十年,要投資人別太早進場,不然不只是投資會虧損,連生計都可能不保。
很多人失業,不得不把投資的錢拿來過生活,沒有失業的也必須未雨綢繆,多保留一些現金在手上,不敢太急於進場。
這次某種程度也差不多,有很多人收入不受影響,但看美國與國內服務產業,沒客戶上門,幾乎只能選擇關門,就算沒關門的,收入大受影響,也只能縮減人力或開支。
大戶自己本身可能也開公司,也付薪水,勢必也受影響,就算知道一切會過去,仍被迫拉高現金比重。
索羅斯講的反射理論,就是在表示這種市場與人行為的交互影響,而這也使得市場價格會大幅擺盪,因為當投資人賺錢,消費增加,投資也更積極,反之市場大跌,經濟不佳,消費減少,投資人轉為更保守。
我喜歡看企業傳記,前陣子看到許多國外企業的例子,發現人跟企業一樣,同樣面臨市場不好,體質壞的企業被收購,體質佳的企業可以用比較低的價格買進。
通常這幾家企業壯大的模式都是承平時期累積現金流,但避免過度槓桿跟浪費,並等著市場震盪淘汰那些體質不佳的企業,再利用手上的金流逢低收購。
巴菲特在金融海嘯時,手上握有大筆金錢,是因為他本來就有留存一定現金部位,當人家缺錢,而他有錢,就有喊價權利,用極優渥的條件把錢借出去。
為什麼人說高點剪羊毛,低點財富重分配,市場永遠都有擺盪,然後就看有錢跟沒錢的人做出不同決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