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看到一個很有趣的投資論點,議題是有人詢問投資標的,回應的人表示XX標的配息比較多次,所以比較能快速獲利。
類似的議題,之前也有聽過別種論點,是在詢問沒有配息的標的到底賺什麼,感覺有配息才是獲利,而配息的頻次越多,金額越高似乎就等於越有賺頭,將配息拿來運用,又比不配息有利潤。
這些論點很有趣,雖然都是錯誤的認知,但在理財網站卻有很多人認同,並也四處分享。
回想配股與配息這兩種論點,在我剛踏入投資領域時,當下的顯學是配股,邏輯是一股可以配出0.3股,公司每年賺錢,配股就越來越多,股數就可能變成2股、3股.....持續成長,所以被稱為「股子」會一直複製,買一張放長期會變兩張,而股價若又成長,複利效果就很可觀,因此當時很多投資人喜歡配股又成長的股票。
偏好的轉點,似乎是08年的金融海嘯,因為一場大崩盤,澆熄了投資人對於長期成長的信心,取而代之的是一鳥在手勝過多鳥在林,覺得公司有賺錢,趕緊先拿到現金比較實在,如果公司有繼續成長,那就再說,但倘若再次遇到市場不佳,至少有現金可放入口袋。
加上低利的推波助瀾,對於現金需求的偏好也隨著提升,配息取代配股成為投資人的最愛,大家追求的不再是配股生了多少股子,而是配多少現金。
對於現金的追求,瘋狂到重視殖利率更勝於成長,彷彿公司能把越多錢配出來,就表示公司越有能力,但是否如此,投資人並不一定認真研究,其次則是配息頻次,把一次變成多次,感覺就越有利可圖,彷彿頻次越多,錢拿的就越多。
除了股票市場外,甚至連投資型保單都順應這種偏好,設計出所謂「高撥回」的名稱,暗示著投資有賺到錢就會回饋給投資人,這種回饋率可以到十幾趴,但投資並沒有這麼好,每年都有十幾趴的報酬,投資人拿到的仍然是自己的本金,不過投資人並不在乎邏輯,只要數字漂亮,什麼都好。
此時整體投資市場的氛圍,正處於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刻,投資人對於配息的需求源自於對未來不確定的擔憂,認為至少把賺到的一部分利潤能提早放入口袋,再將剩餘的資金放在市場上累積,而配息頻次、金額高低等,顯然不等於獲利的高低,只是高配息率與高頻次仍然吸引投資人的關愛,這是一個錯誤但很多人都愛的投資思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