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場投資的慾望極低,到一種非常風險趨避的態度,願意投資風險資產的人都縮手,不敢再踏入市場,取而代之的則是朝向保本或是非常低風險的產品.....
用整個市場來看,說是股災也還不盡然,整體市場大約下跌20%不等,在2020的疫情期間下跌約莫到30%,當時也是大多數投資人都縮手,但沒有最近那麼保守。
思考原因,主要仍是霍華馬克斯所提的,過去兩年在疫情後的市場大好,投資人過度偏向高成長與高風險的資產,願意衝、願意賭的投資人能賺得更多,投資配置變得不正常的過度積極。
有實質獲利的資產變貴,而沒有獲利的資產也是不停的狂飆,猶如之前網路泡沫再現,背後支撐的依然是那句話「這次不一樣」。
有疫情後新生活的加持、有潔淨能源的趨勢改變、有低利環境下的突破創新,似乎一切都會不一樣。
回顧過去兩年,自己也是很掙扎,面對價格偏貴,但看回不回,也只是看著價格一直往上飆,在這種市場價格狂飆的時代,敢衝的賺的就快,更會逼著猶豫觀望的投資人在最後一刻受不了也加入這場遊戲。
(附帶一提,在兩年前介紹親友投資一檔美國基金,投資風格偏價值型,在過去兩年的績效就非常慘烈)
當利率環境改變,加上市場整體狀況不佳,泡沫被戳破,價格回歸地表(ARKK的木頭姐總是說,現在股價太便宜了....真是太便宜了....從來沒有過那麼便宜........)。
市場下跌20%,但投資人過度高風險的配置,實際損失可能達30%以上,甚至如果投資在比較高成長的股票或數位貨幣上,可能損失50~70%不等。
當投資人決定停損,就會對市場灰心,將部位轉到非常低風險的金融商品,先求療傷回血。
把時間拉長來看,就會發現投資人一直在這種循環當中決策,市場大好,就增加風險資產,然後受傷後再轉為極度保守,錯過市場價格偏低的時候,然後等到市場再次瘋狂時重啟一次循環。
2 則留言:
Dear 版大, 雖然近期融資維持率掉到接近 140%, 昨天融資餘額降了快 100 億, 放眼美國接下來的加速升息 + 縮表, 仍舊對股票非常不利 (本益比因升息而下修), 股價最近跌不少, 但是, 好難判斷利空是否已經反映完了 ?
沒辦法反映利空是否反映完,我的想法是雖然價格不知跌到何時,但多少的價格是覺得合理的,如果不是為了追價,應該會希望越便宜越好。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