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波克夏逐步拋售Walmart(WMT)這家全世界最大零售商的持股,原本這家公司還能佔投資組合3~4%的位置,不過現在已經降到了1%以下(2016Q3為0.73%,相較前季減碼了67%)
為什麼這家這麼知名的企業,會成為巴菲特減碼的目標呢?
我自己先前也有WMT這家公司,不過同樣的我也出清了,不過與巴菲特無關。
只是剛好調整券商,把一些部位賣掉,重新配置時,並沒有再買入WMT。
話說回來,為什麼巴菲特要出掉Walmart,我覺得理由是:
1.資金配置下的取捨
2.競爭優勢與經營模式受質疑
巴菲特有時候講話比較與帶玄機,孟格在受訪時則比較實際些,孟格提到,巴菲特投資的方式是持續在改變,而孟格自己也聊到,他沒有用Checking List來買股票,而是運用過去學到的每種觀念,從不同角度去檢視這家公司,如果越有信心,自然越值得投資。
從過去這段時間以來,從談論當中看得出經營模式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其他還包含經營能力、規模與成本效益等)
什麼是經營模式? 舉例來說
巴菲特買IBM是看重他經營模式從銷售產品轉向服務,並透過服務持續增加與客戶的黏著度,以收取持續性費用。包含微軟的Office 365或是勞斯萊斯飛機引擎都開始走類似模式。巴菲特認為IBM的服務夠優質,產品調整的策略過去有良好的成績,加上每五年設定的五年計劃清楚並且持續達成,因此大筆投資IBM。
不過IBM隨後放棄了五年計劃,雖然巴菲特沒說,但我猜想他肯定有些後悔。
前陣子巴菲特旗下的經理人買進蘋果股票,原因也是經營模式,雖然賈伯斯已經不在,沒能夠持續帶給世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跨時代產品。但是透過每次發表會,不難發現現在蘋果的經營模式不是打造產品,而是打造生態圈,因此產品往往不會是重點,而每次在發表大會前後,不斷強調他們的產品是公司能用、醫院能用、學校能用、運動員能用、殘疾人士也能用,再透過電腦、平板、手機、手錶等建設出一個跨Device使用生態。
蘋果不斷強調自己的作業系統更新進度最快,上網使用時間最長,滿意度最高,就是為了讓軟體開發者在這個平台開發出更能凸顯生態圈優勢的軟體。透過這個生態圈,蘋果除了賣產品之外,還有賺取平台費用。
除了最近的例子,過往的例子也是如此。
巴菲特投資美國運通,雖然這家公司的信用卡發卡量不是最大,但巴菲特認為美國運通的客戶平均消費金額更高,因為收取年費,客戶品質更好。
巴菲特投資BNSF,提到美國鐵路已經成熟,不會有新進入者,所以鐵路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貨車,但隨著未來運輸量大,而能源成本增加,鐵路會比貨車有更好的優勢。
以上都是經營模式的例子。
回到Walmart,過去的經營模式是什麼? 過往Sam Walton是開著貨車到處找優質產品,用最便宜的價格,以及創新的銷售方式賣給客戶。
隨著經營規模逐漸擴大,強調最低價成了主要策略。希望成為每個美國人生活採購的唯一選擇。透過創造大量,來壓低採購成本,低採購成本帶來低的定價,低的定價吸引客戶更多消費。
不過隨著數位時代改變著人的行為,但Walmart依然是用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模式在銷售商品。競爭優勢也逐漸受到競爭對手的侵蝕。核心能力不變,但手法是能變的,Walmart像是習慣了手法,卻逐漸忘了自己核心能力。
雖然Walmart急忙搶著趕上網路時代,不過目前為止,還沒看到比較亮眼的經營策略。
相較之下,資金配置的機會,也就會留給其他標的。
附上2016 Walmart經營模式精彩影片,包含各業務別的發展策略,以及跟Jet.com的合作想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