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20101203投資日誌:小抱怨文

今天量能略減到1200億左右,基本上量能過度放大並不是好事,今天指數仍向上走揚,上漲38點,雖然今天一路搖搖擺擺,但還算過得去。外資跟大戶期貨部位並無太大調整,方向上也沒作太積極改變,因此預期方向仍不變。

指標:短多、中多、長多




最近突然想到一件事,後來看了之後頗令人遺憾。
今天的日誌將會是一篇抱怨文,如果有人跟這篇文章所討論的有相關聯,在此先說聲道歉,基本上我是求好心切。


在我們作可轉債的時候,同時也投資一些國內基金,當時有人跟我接洽,希望我能夠多參考一下他們家的一檔平衡模組基金,而這檔基金剛好也跟我們一樣在做可轉債。

這檔基金當時績效不錯,據說是當時的設計經理人很有一套,但後來似乎被挖角。
而這檔基金的績效從此之後也就一路走低。

還虧當時我曾經一度大力推薦這檔基金,心想很多人無法投資可轉債,難得市面上有這樣的產品可選擇,自然可多留意,但結果很令人失望。這檔基金是採用買進一籃子可轉債計算Delta然後放空指數期貨的方式進行波動套利,因為這些公募基金並無法像我們一樣直接放空股票去賺取利潤,因此計算Delta比例與放空策略變的相當重要。

我會重新注意到這檔基金,是因為最近這家基金公司希望定位為「絕對報酬」資產管理公司,之所以有這樣的雄心壯志,應該還是源自於當初他們發展了這檔基金。

不過以下是這檔基金過去一年的績效,在大盤上漲12%的時候,這檔基金下跌2%,感覺很令人難以接受。或許可以歸咎於今年度市場持續橫向波動整理,所以績效無法表現出來。

但我們再來看這檔基金過去兩年的績效,過去兩年來大盤上漲了100%,而這檔基金僅上漲2%。這是一檔台股平衡基金,雖然加上了策略模組,但還是一檔平衡基金,表示可部分投資股票,部分投資債券,但是當市場一年能夠賺100%的時候,若我是老闆則無法忍受這檔基金只有2%的表現,可能我自己拿基金1%的金額去買指數,其他99%放定存可能都比這個報酬率高。

 我不曉得這公司的研究單位或者經理人有承受什麼樣複雜的壓力,基本上能夠操盤策略模組基金的經理人或研究團隊自然不簡單,但就CB的初學者也知道,可轉債「Buy and Hold」的績效也勝於如此。(個人無知的猜測是經理人傾向於研究期貨勝於可轉債)

備註:我們很久以前就沒投資這檔標的,主因是操作績效太差,不如自己操盤。但對於當初推薦網友這檔基金感到遺憾。

10 則留言:

索柏 提到...

不知道它是不是把錢都放定存,這績效實在是有點誇張...

Albert Hung 提到...

非也~ 非也~

我看他們經理人的操作報告其實也是很有想法,很多看法根本就是正確,但操作下來卻是虧錢。

CHHsieh 提到...

依照版主的描述, 那有很大的可能性是model出問題了

CB的風險太多了(可參見20101031 CB IPO Review 一文中小弟的回應), 沒有ㄧ個CB的模型可以將所有風險都考慮進去(至少模型本身無法考慮自己本身的Model Risk, 哈, 挺有禪意的)

世上所有模型都是錯的, 模型只是一個玩具, 重點在於模型可以解釋多少現況, 並提供多少直覺性. CB因為太複雜, 所以所有的CB模型一定會做某種簡化, 否則電腦幾乎跑不動

只能說他們的玩具...無法連結他們的想法與市況 :p

Albert Hung 提到...

Dear CHHsieh,

其實CB可以投資可以不用弄到那麼複雜! 但是這些經理人應該都是期貨選擇權等策略交易背景出身,不弄個複雜難懂的程式無法凸顯功力。

個人覺得經驗很重要~~

AJ (熊爸) 提到...

買CB空期貨避險不太可行,正如同權證交易員一定是用現股而非期貨動態避險。CB的Delta可以算,但是現股和指數的關係,不管是Alpha/Beta,都很不穩定。如果要空個股只能在私募基金裡面做,一般共同基金不行。買CB(大多是中小電子股)空期貨基本上就是在賭中小電子outperform指數,當這個情境(例如今年小電子很差)沒出現,這種組合就會賠錢。
這幾年整體投信經理人的異動是誇張的頻繁,此外CB/新金在台灣一直都是非主流,除非政策有很大的開放,不然這一塊要做起來難度蠻大的~~

Albert Hung 提到...

Dear Systematic Speculator,

就因為這檔基金無法放空現股,但是又想要有類似波動套利的效果,因此只能透過數學推算,模擬大盤組合然後計算Delta去放空避險。其實以該基金現有的規模,應該做起來頗得心應手才對,我們手上有的資金都比這些基金還多,都可作的很輕鬆。

重點是過了這麼久之後,當基金績效沒有起色,怎麼沒有換種方式思考如何增進基金效益呢?

tiffany 提到...

版大:{絕對報酬}這名詞是被美化的騙數,特別是在台灣,我們的金融法規限制太多,即使業者原本立意甚佳,但一開始的產品設計都跟當下的環境有關,隨著景氣的變動,以及相關人員異動,產品規格也會變來變去。敝公司自二顆子彈當年發行一檔類似商品,319當天進場大買(當時設計持股最高10%,跌破下限3%以上不能加碼或調整持股內容),隔一年才回到發行價以上。此後,公司只要說要再弄"絕對報酬"之類的商品,我都敬謝不敏,從不推薦給客戶。以 貴公司的團隊專業,真的是自己設計投資模組或是策略即可,不需要付經理費及手續費給基金公司啦!

Tiffany

Albert Hung 提到...

Dear Tiffany,

像您這樣認真的服務人員作的才長久。

另外一個投信之前發行一系列傘型策略模組基金,業務人員跟我介紹了一下午,最近似乎傘型旗下三檔基金都清算了,據說這個策略模組的基金其中一位研發人員就是我介紹這篇基金當初的成立團隊。

但我這次的重點比較不是批評策略模組是否在國內有效用,而是就現有他們可作的策略當中,明明就有更好的模式,但是他們寧願不採用。

tiffany 提到...

版大您好:
針對您提到明明有更好的策略,該基金公司卻不使用,個人覺得跟公司的管理有關,比如說投資長本身專業度不足/公司高層搞鬥爭/公司的程式設計需要更多經費(老大不願意給錢)....,在這行業久了,發現產品強不強,跟"人"有很大關係,而人的問題通常是最難解的^_^
如果同業設計的模組能提供長期穩健的報酬,那靠這一檔就夠了,組一個小團隊每天拜訪上市櫃公司以及大法人,生意便做不完,也不需要再發新基金,業務部門也可以解散了。

Albert Hung 提到...

Dear Tiffany,

我想無論是哪家基金公司都很難找到一套長久穩健獲利的模組,如果有的話基金公司老闆直接靠這套模組賺錢就夠了,也不用花心思去收管理費。

我的重點在於這檔基金的可轉債策略,其實有更簡單且效益更大的投資方法,但很可惜這檔基金似乎硬要把一些程式模組加在上面,反而成效更差!

股市是賭場,是詐騙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