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

主動資產配置與被動資產配置

適度的資產配置似乎已經普遍成為許多投資人公認的投資觀,但既使如此,對於資產配置的調整認知卻仍有相當大的差異。

近期接觸一些負責資產配置的理財機構,雖然同樣都是資產配置,但這種配置方式是以積極主動操作為主,因此我把它稱為主動式的資產配置。反之則是被動式的資產配置。




資產配置的本意是適度透過不同類別的標的,分散集中發生的風險,並透過不同產品間不完全相關的特性,降低資產的波動度。

主動式的資產配置中,也有類似的觀念,但在於調整心態上著重主動的主觀判斷。
舉例來說,現在市場行情好,一筆投資進來,可能會被安排在大部分的積極型商品上,然後較少部分的保守商品,或者說譬如買70%的股票基金,以及20%的債券基金,期待在市場上漲的過程當中賺到收益,而又因為有部分的資金投入於穩健的債券中,避免市場不如預期時的損失。而在較差的市場,可能就會配置比較多的穩健部位,降低積極風險性資產的比重。

這種調整方式是大多在投資理財機構所常見的模式,主要仍採順勢操作的原則,期待跟著市場走。在行情好的時候,投資人與理財顧問都會面臨壓力,最大的壓力會來自於市場大好,但投資的部位沒有賺到該有的利潤,因此會將新投入的資產以及資產配置調整為積極的模式,反之遇到市場行情反轉,可能就改將資產組合轉為保守模式,或者說把大部分的股票基金都轉入債券基金當中,以期避開市場下跌的風險。

這應是比較屬於擇時的投資法,期望透過主動的判斷以及預期去調整投資配置,而為了避免看錯行情所以部份資金也同時配置其他屬性不同的產品。

大多數的投資人,基於對市場的自信以及投資理財機構對於主動調整的利潤較佳的種種原因,都會比較偏好此種模式。不過至於主動調整是否比較有利,則可能反而未必是重要的考量點。我們看到許多投資人在市場行情大好的時候樂觀,在行情不好的時候過度悲觀,這是否會影響主動資產配置的成效,也未必是此種投資方式的投資人在意的重點。


另外一種方式被我稱為被動式的資產配置,這種資產配置的重點在於一開始就根據個人不同的風險屬性以及投資需求配置一個資產比重,但不求主動調整,而是隨著市場自然的變化,被動去調整。比較早期的重要著作當中,葛拉漢的「智慧型股票投資人」中就提到這種投資方法。當然後續也有不少資產配置的書籍似乎都頗推薦此種模式。

這種投資方式簡單的說,可能投資人原始投資60%的股票基金以及40%的債券基金,如果市場平穩無奇,或者兩部分的資產皆穩健的漲跌,就不去做動作,或者僅依照實際個人需求去做調整,而當股票市場上漲時,股票基金的比重可能就會增加,這時候去將部分的股票基金贖回,轉入比重比較低的債券基金,或者說有新的資金此刻去投入債券基金,以求兩者的比例回歸原始的設定。反之亦然,當股票市場大幅下跌時,股票基金的配置比重可能隨著下滑,這時候用新的資金或者將債券基金的部份部位轉入股票基金,讓整個投資比重重新回到均衡。這種投資方式比較屬於長期回歸均值的觀念。

在各種投資方法中,始終擺脫不了兩種投資特性的對抗,許多研究指出市場短期會有順勢的動能效果,而長期會有回歸均值的特性。因此有一派的投資人會著重於短期順勢,認為股票下跌後容易帶來一連串的下跌走勢,這時候就得先把部位轉到保守的債券中,等到市場訊息出現反轉訊號後再來買進。而另外一派回歸均值的人會覺得股票市場持續的修正,長期仍會回歸一個合理的軌道,因此在市場下跌的過程中,應逐步增加股票的比重,並等待市場回歸均值。

這時候或許該加入一些人的本性,因為人的本性不喜歡也不願意處於一個不確定的階段。因此無論主動調整是否有效益或者是否正確,都會希望透過自己的一些作為,讓自己脫離不確定性。因此主動式的投資在市場的接受度,通常會遠大於被動式投資的接受度。

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既然加入人的本性,也必須了解人本性重的弱點以及偏誤。主動式的成效是否如我們預期的好,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沒有留言:

股市是賭場,是詐騙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