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基金公司的英文名稱,寫著「Asset Management」,就會很好奇,他們想管理的是什麼? ----別人的錢? 還是自己的錢?
無論國內外投信都是如此,假使我找了一位財務顧問,協助管理資產,這些顧問會告訴我資產狀況,我們的風險與面對的變化如何,他們的管理,是希望能夠幫客戶達成想要的財務目標。
不過當套在基金公司生態上,在客戶還沒投資基金之前,他們會用盡辦法說服客戶,告訴客戶自己有多重視客戶資產,有多專心致力於研究,把客戶的期望攬在自己身上。
但是當客戶的錢投入了基金之後,似乎這一切的親密關係就到此為止。
我們有沒有變更經理人,不需要讓客戶知道太多,資產規模有沒有變化,投資策略有沒有調整,這對客戶來說不重要,客戶要嘛就是繼續死心踏地的持有基金,再不然就是再付一次手續費來買另外一檔基金。
在看先鋒的John Bogle的書時,有些概念感到很讓人疑惑,John Bogle認為,基金的投資人才是真正基金的主人,經理公司只是代為管理這些資產。
但是對於大多數的基金公司來說,只有在客戶買基金之前,這些錢才是客戶的資產,但是一但客戶買了基金,這些錢就成了公司的資產,基金公司認為這些錢是客戶自己送上門來,我要怎麼用是我自己的事情,客戶不滿意,大不了就贖回,反正還有其他客戶會送錢上門,再不然就基金清算合併掉,重新開始。
接觸了基金這商品一些日子,一直有個感覺,基金公司只是想「賣」你一個叫做基金的商品,而非替你「管理」資金。
對他們而言,這是一種商品,賣客戶一個概念,這種商品有機會讓你得到打敗大盤的機會,同時這種商品也可以讓你某種程度參與市場,但是你要為這種產品付出一定程度的代價,至於結果如何,那對你不重要,我買什麼產品,也對你不重要,你哪裡覺得不高興,大不了就贖回吧!
同樣的,在股票市場也有類似的例子,上市櫃公司公開募資,基本上應該認為所有持有的股東,都是公司共同的合夥人,對待股東應該跟對待自己老闆一樣。
從年報上也可看得出來,有些公司隱惡揚善,寫些曖昧不明不痛不癢的資訊,但有些則是會誠實以對。
從過去到現在,我都覺得,基金公司不是跟投資人站在同一邊的,在他們心中,賣基金賺錢比客戶實質收益更重要。
9 則留言:
似乎都是ㄧ種借貸關係,就像銀行存款ㄧ般,只是銀行有約定利息而基金沒有;都是社會行為,金融交易or遊戲僅是一念之間,次貸.歐債...還會有更多.
最近基金公司在推廣一個母子基金法。大意是說,先大筆投入該公司債基,再每月定期定額轉成股基。當股基達到某一報酬後自動轉回債基。一直循環下去。而且,轉來轉去都是免申購手續費。
看來很有搞頭又省錢省事,對不?
高招呀!
這樣客戶的錢永遠都在本公司手上,永遠一直都持續收取經理費。真是高招呀!
就母子基金這樣的投資法,對基金公司而言自然有相當的好處,所以才會有這套投資模式的產生。
但就投資觀念上而言,我是覺得這種方法確實還蠻不錯的。
共同基金只是種產品罷了。
從產品角度來看,產品需要設計的人,不過這產品不可能完美,必須要不斷的改進,才能獲得更多的肯定。當然也需要銷售團隊的人來創造產品的業績。
因此,當相信這製造商品的公司(資產管理機構),表示您認為市場上可能比較好的產品是這家公司所製造的,不是嗎?
不過,一般投資人,甚至專業投資人甚難了解產品的核心是如何運作,往往只能從銷售的數字(基金申購狀況),及操作績效去評斷。
好的主動型基金,能否維持一貫的操作風格,是否發生風格偏移,實在難以分辨。
基金是種商品,也是種服務。
有些東西行之有年,觀念也已經根深蒂固。
不過如果基金公司是真的用心經營,看待投資人的每一分錢,也許情況會略有不同。
台灣需要像vanguard那樣的公司..
如果有這樣的公司當然很好,但是很不容易有!
這篇文章太棒了!! 可以借轉貼到BLOG嗎?? http://blog.cnyes.com/My/leejy0224/
感謝您!!
Dear Peter,
OK啊~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