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你想用平板電腦做些什麼?

最近買了iPad之後,便有很多人會過來問,iPad好用嗎? 你覺得有須要買嗎? 你都拿來做什麼用? 
或者是覺得說 哇! 你好奢侈喔(其實價錢還遠比不上女人買個LV包,或者是一般常用的小筆電)





網路上對於iPad系統與其他Android系統的爭論不休,執著在哪種硬體配備或者使用方式比較好,但其實這應該都不是問題,使用者應該還是得好好想想自己到底買這種東西要做什麼用?

這讓我想到前一兩年,Amazon剛開始推出電子書Kindle的時候,很多大廠都急著想要跟著推出電子書,好像把電子書講的多神,彷彿未來很快大家都不用買實體書了。不只是大陸廠商搶著做,連國內電腦大廠也急忙著想要推出電子書硬體,我去書局看到一本雜誌,裡面全部都在介紹各廠出產的電子書規格大小有什麼不同,這是國內廠商的思維,也讓人感到很可惜。

想像如果有個一般大眾的消費者,買了一本電子書回家後,能做什麼呢? 他可能不知道從哪裡去抓內容? 也不知道從哪邊去學轉檔,更不用說找的到對岸網站的免費資源,況且就算能下載檔案,如何放到電子書中也是個痛苦的過程。但是這些大廠不會想到這些,他們只要負責壓低成本,提高硬體規格就好了。

為何Amazon的Kindle可以賣得如此好? 因為他知道使用者只想看書,不想為太多其他的事情操煩,所以他提供大量的網路書庫,使用者不用搞太多的轉檔或者設定,只要一個按鈕連到網路書城,幾個簡單的步驟就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電子檔案放入電子書中,他們想溝通的重點在於內容。

iPad或許是另外一個例子,他們並不想要做個筆記型電腦的替代產品,而是一個方便隨身的使用介面,同時可有良好的使用經驗,不須要像筆記型電腦一樣花上好幾分鐘等待開機,帶出門又要擔心兩三個小時以內電力會用鑿,在設定方式也盡量以最直覺簡單的方式去溝通,讓使用者可以透過指尖的滑動,跟iPad中的軟體有良好的互動。

不過其他硬體大廠跟之前Window時代一樣,擺脫不了軟體使用上的控制,只能從硬體層面下手。之前桌上型電腦與筆記型電腦時代,這些廠商賣的軟體都一模一樣,無法做出區隔,只好講自己的硬體比人家好,無奈的是CPU規格等關鍵因素又掌握在其他人手中,最後還是只能拼命強打等級配備。這樣的競爭方式延伸到了平板電腦上,軟體大家都用Android的,沒得挑,只好拼螢幕大小、拼螢幕畫質、拼攝影鏡頭、拼機器薄度、或者拼周邊有哪些插槽可使用。

只拼硬體,不看內容的思維,真的相當可惜。

去國外旅遊,看起來不起眼的地方,他們會告訴你這邊發生的故事,看起來普通的磚瓦可能資歷遠不及我們國內的幾大古蹟,但是他們能夠醞釀一種氣氛與環境,讓觀光客可以感受這些磚瓦在多年以前所發生的點點滴滴,硬體建築與軟體的故事結合起來,給人就是不一樣的體驗。回到國內,很多優異的景點與古蹟,只標榜硬體層面,卻缺乏足夠的軟體內涵支撐,讓人就是走馬看花,無法體會他的價值。

這種方式,就跟國內大廠拼硬體的觀念頗類似。



回過頭來,為何我會想買iPad,其實很簡單,除非我本身就打算在家以外的地方辦公,打文件、做投影片等,不然是沒有須要使用到筆記型電腦的特殊功能,而且我不希望出去後想用時還要花時間等待開機,然後又等待關機,平時還要充足電之後才能出門,看完一部電影後電只剩下一半不到。但主要的用途還是在於當成閱讀器來用,可以不用再帶好幾本厚重的書出門,而是靠著對岸同胞的努力,讓我的iPad當中有相當多最新的書籍與雜誌可看,雖然規格與使用上幾乎是iPhone的放大版,不過我不會有興趣想透過iPhone這樣小的螢幕看完整本書或者整部電影。

以前出門,背包會帶一台小筆電,加上兩三本的書,對於這樣的負擔,能夠換成用一個輕薄的小機器取帶,對我來說是相當方便。

很多朋友都問我說要不要買平板電腦,其實只要問自己,你裡面會想放什麼東西應該就差不多了。

最後分享一些平板電腦的影片介紹..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