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乖離率始終是不錯的參考指標。
大家都習慣,當乖離率大到一定的程度,市場就有可能反轉。
我收到一份統計資料,顯示過去大部分台股的走勢,很少有負乖離大到像這樣的幅度。
根據過去的「經驗」,通常市場都會有大幅度的反彈!
但是越期待反彈,指數就跌的越深......
這波的修正幅度,遠比預料的要大。
不諱言的,我們自己內部也把乖離率當作參考指標之一,但是這波劇烈的下修,不得不讓我們暫時縮手。直到接近七千點的位置,才敢再來加碼攤平。
很多人喜歡拿過去的統計數據來當作操作依據,就連很多程式交易也是如此。
不過我想金融資產的價格變動,都有個很特殊的特性,就是具有「胖尾」的效果...
原本大家預期的市場,應該是符合一種常態分配。
就是大部分的時間會落在合理的平均值之內,然後大於平均值以外的機率會越來越少。
依照這種模式,只要有辦法找出均值,然後透過低買高賣,就算沒穩賺,至少也可以安全很多。
但是很遺憾的,金融商品價格變動,不僅胖尾,而且有偏態。
可能尋找出某項商品的價個變動都落在50元附近,然後可能估計上下10元以外的機率很小。
但是實際上,可能最大的機率並非落在50元,而是45元。
而且價格位於45~55元的機率比想像中要小,而落在35~45,或55~65的機率又比想像中還要大。
偏離平均值,以及極端值的機率高,都有可能造成整個交易策略受到傷害。
很容易在一次不小心,就被這些「胖尾」給結束命運。
很多避險基金,習慣不斷去利用歷史數據找出端倪。
但是往往栽在那種看似不起眼,原本認為機率很小的地方,只要一次,可能就會讓整個基金崩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