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

低階理財市場哪裡去?

政府既然明定金融機構對於財富管理的限制,那麼過去一般接受普通「財富管理」服務的客戶該往哪裡去?
過去從高額金字塔頂級向下延伸的財富管理市場,曾經普遍拉到300萬的水準,接著出現100萬,甚至30萬就可以當理財貴賓。
只是雖然同樣名稱打著財富管理,但是其實服務內容還是有相當大的差異。
只有頂級的白金理專比較有心思去替客人量身打造適合的財務配置。
而一般大眾所謂的財富管理,其實心裡都明白只是找個固定窗口負責賣各式各樣的金融商品罷了。
相信一般民眾不久之後對於這樣的行銷方式還是會有所顧忌。
加上現在政府已經明訂出財富管理的基準在哪,那麼一般民眾這塊大餅還是有他的需求在。
這些人可能又得回到跟過去一樣面對單純的銷售業代,但是卻無法得到一個全方位完善的規劃或是服務。
現在在市場上可以常常看見所謂的保險代理人或是債務管理機構。
這些行業都是看在一般社會大眾對於這些商品與流程不太了解。
而銀行或是保險業又未必能夠提供一個比較客觀的諮詢服務。
因此才會有所謂的中間第三人出現。
相信在不久之後,在財富管理這塊領域,同樣會出現所謂的理財顧問產業。
這些產業將合保險代理或是債務整合機構一樣。
與各個投信投顧或是銀行、券商的機構牽線合作。
然後透過比較貼身的服務去幫客戶規劃適合的投資商品。
這個市場最大的利基,莫過於所謂的「客觀」。
無論是哪個銀行單位,每個理財專員身後都背負著不同目標的業績。
加上不同銀行所販售的金融商品也是有限。
如果加上特定金融商品有所謂的Quota限制下,很多理財專員就會失去所謂的客觀性。
而第三人的理財顧問就沒有這樣的顧忌。
對他們來說,唯一需要擔心的,莫過於就是手續費收入。
不過對於該賣什麼產品,或是能賣哪些東西。
對於理財顧問來說層面就比較廣泛了。
只是一般民眾相信目前對於這樣的行業接受度還不會太高。
這一點或許還需要一點時間去調適。
不過在銀行理財人員流動率過高之下,相信終究還是會有這樣的市場出現。
只要投資人對於銀行或是券商的服務有所失望或是不滿意。
那麼就一定會有中間藉此圖利的第三者出現。 發表於 2005/06/11 09:59 P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