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處跟鄰居與朋友聊天,除了感受到股市傷害很大之外,對於景氣的看法也是相當悲觀。
從大陸做生意回來的鄰居,直說大陸現在景氣相當差,生意很難作.....
跑通路業務的朋友也跟我說訂單越來愈少,客戶也越來越保守,從身邊的感受看來,這波不景氣怎樣看都不太像是短期可以恢復的模樣....
(以下都是廢話一堆! 不想看的可以不點閱囉)
回過頭來看,我顯然是判斷錯誤了....
說從八九千點以上算是過熱,這應該都還容易判斷。
不過甚麼時候是底部? 就比較困難些了....
當初覺得破七千應該很安全,不過後來證明不然。
當時很多人拿這個股災跟2000年時候相比,但是這跟當時所發生的情況與狀況是完全不同,所以我也並不覺得如此。
在經歷過2000年的股災之後,覺得很多地方其實跟這次並不相同。
以最主要的本益比來說,就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不過本益比高低的決定因素,其實不只有價格,還有一個是盈餘。
當價格過高,當然可能造成本益比衝高,但是目前的低本益比,卻有可能是因為盈餘估算太過樂觀所導致....
如果把盈餘都往下調整,那麼呈現的本益比,可能就不像現在所看到的那麼誘人了。
我自己是覺得,雷曼兄弟倒閉之前與之後,算是不太相同的風暴。
但是之前的次級房貸是個導火線,進而引發後續的信用緊縮與金融危機。
當初如果美國政府堅持去救雷曼兄弟,或許結果會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就像我們選民所想的一樣,為什麼要去救犯錯的財團呢?
把場景拉回台灣,假設台新金因為投資失利而犯錯,導致它整個企業岌岌可危...
如果政府想要去救它,可能會被罵圖利財團..
為了選票,政府可能放給它倒(在沒有存戶危機的前提下)。
想不到就如同台新金老闆所說的,比台新金體質差的銀行還有很多家。
市場不免聯想,居然連過去體質這麼好的台新金都會倒了,更何況是其他比較差的銀行。
接著這些銀行營運開始受到限制,資金運用上也越來越困難。
最近報紙媒體已經開始不斷解釋這可能帶來的一連串效應,包括從金融領域拓展到消費市場,甚至整個經濟體制都面臨極大的挑戰....
記得當初次級房貸剛爆發,就有網友跑來留言說銀行只是個開始,後續連帶的影響才真正嚇人。
看到最近很多行業越來越艱辛,不少公司也倒閉裁員,心裡的想法是.....「我真的沒想到會這樣嚴重。」
所幸因為自己的投資相當保守,所以投入的資金不多,還有很好的機會可以等待更好的價格出現。
手中的銀彈比投入的資金還要多出很多,現在判斷的重點應該就是之後到底該何時進場? 該買甚麼樣的標的......
八年前的網路泡沫學了一些好經驗,這次的信用危機又學到了另外一次好的經驗。
希望記取這些經驗,能夠對未來的操作有更多幫助!
2 則留言:
我是這次遇到地一次金融風暴,不過幸虧處理得宜,所以大致上都還ok.不過真的蠻想了解版主當初面對網路泡沫時的心境與處理方式.
那次是個完全失敗的體驗~~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