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股表現不佳,不過亞洲股市很神奇的由黑翻紅。
現在全球股市的走勢越來越密切,幾乎看日韓股市,或是英法德股市都是同漲同跌....
在歐美股市表現不佳的情況下,亞洲股市是否能夠擺脫這種陰霾,在風波過後走出自己的路?!是蠻值得觀察的。
這幾天剛好在統計全年度的交易與損益,好讓年報可以顯示出來。
過去曾經跟某位業務聊天,他就直接點出我們公司有買過什麼標的。
我驚訝的問他怎麼知道?
原來他在拜訪我們公司之前就已經看過我們的財報了。
我們去年度的收益還算穩健,除了少數兩檔後來避險沒有做好的部位之外,其他都還在掌控之中。
穩健的收益不只是對法人來說有必要,我覺得對個人戶來說也一樣。
今天跟網友聊到我的目標,是希望找出一種年報酬約10%左右,波動度極低的操作模式。
很多人都覺得這根本沒什麼意義,10%感覺誰都能夠做得到。
或許光是漲一兩天的股票就已經超過10%了。
不過我覺得意義不同。
第一點,10%並不是所謂單一標的賺10%,而是整體部位的報酬。
第二點,10%是無論市場多空都能夠追求的報酬,而非大賺大賠之後的結餘。
第三點,巴菲特可以每年23%左右的報酬複利持續獲利,不過其實能夠每年15%以上就已經算有一定難度了。
我想對很多朋友來說可能10%很不起眼,不過我覺得做起來並不容易。
在大多頭的時期,絕對報酬是個沒意義的空談。隨便去市場上買什麼都賺,誰還會在意那種花一堆功夫避險,最後收益極少的商品。
但是在大空頭時期,不用說要賺錢,光是要能夠少賠就已經很偷笑了。
如果出現一種在大盤大跌還能夠獲利的商品,肯定受到投資人大力青睞。
大華投信的兩檔基金因為第四季抗跌,馬上就讓績效變的亮眼。
很多人對穩健的小額報酬不削一顧。不過常常在市場來回震盪下,曾經大賺也曾經大賠,最後所剩卻沒賺多少,或者很多人都還是處於賠錢的狀態。
我的老師曾經說過股票市場怎樣才叫做賺錢,應該是當你決定要用錢的那一刻,你是獲利的,否則連續賺了20年,也有可能一夕之間吐還回去。
最近跟一家投信的業務聊到他們的新產品-----財務工程的策略平衡基金。
該檔基金是採平衡型的方式,透過四五種財務工程的操作來搭配。
這是過去許多基金不曾採用過的策略。
過去很多策略模組基金的模式都是先建構一個多頭部位,然後搭配期貨選擇權避險,想辦法達到漲時跟漲,跌時抗跌的目標。
不過結果是幾乎沒有幾檔基金能夠令人安心。
這檔新基金比較不同的地方是採用四種策略,分別由不同的專業人員負責。
隨著市場的情況不同,四種策略搭配的比重也不同。
同時四種策略著重的特點也不一樣,有的可能是著重選股,有的著重避險,有的負責槓桿操作,有的負責市場中立....
會出現這種商品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市場越來越有效率,價格變動速度太塊,雖然指數震盪幅度大,但是投資人卻很難從中賺到錢。
很多時候往往來去一場空。
這時候或許就會有一種聲音冒出來「只要能穩穩的賺就好了」
很遺憾的是這種聲音往往只有在大空頭的時候才會聽的到。
之前跟某位基金經理人聊到,他也說過每個投資人投進去的都是自己的血汗錢。
沒有投資人會賠錢卻賠的比大盤少而感到高興。
不過經理人卻可能因為這樣而獲得高額的獎金。
投資人要的就是「獲利」。跟基金的績效還有市場排名都沒有關聯。
因此絕對報酬就是一種高難度,而且極需追求的目標。
之所以會想這麼多,主要還是因為下單的時候還蠻掙扎的。
有些部位自己能夠掌握,但是無法掌握的還是大盤。
有可能像賭徒所說的跌到哭天喊地理專流落街頭。
也有可能股市重新加溫反轉向上.....
或許有些人心裡有底可以看出未來方向,不過我還沒那種功力吧。
今天又有人問我這個時點能不能買基金?!
我想要避開這種每次要下單都要掙扎的辦法只有兩種,不是能夠預測大盤的走勢,不然就是找出不管大盤漲跌都能夠賺錢的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