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大崩盤

網友XMY昨天傳給我一張道瓊工業指數大崩盤時期的圖片。
看到那種下挫的幅度,真的讓人心驚膽跳。
雖然說XMY舉出例子還是有人在那段時期靠著放空賺到大錢...
不過我想那是極少數,就像這次次級房貸,有避險基金經理人靠著放空賺到大錢,但是大多數的投資專家(或是散戶)都是慘賠居多......


  
很遺憾的(也很慶幸的)我並沒有經歷過那段大蕭條時期。
我想很多網友應該也沒有遇過那次的大跌.....

想想看整個國家的三分之一人口失業,國民所得快速萎縮。
金融業紛紛倒閉,從業人員跳樓破產。
很多人在考慮投資時,都會把那段時期拿出來提,來證明投資股市的風險是很大的。


我手邊並沒有當時的一些數據,不過根據我看過一些相關書籍所提到。
那個時代的背景確實與現在有相當的差異。

剛好在一本介紹葛拉翰的書籍當中有提到那段時光...
當時對於股價資訊並不是很流通,許多內線消息到處流傳。
公司並沒有公開的資訊跟財報,所以投資人只能夠跟著消息走。
而意外的是在先前他們度過了一段漫長美好的時光。
使得融資比率可以大幅增加,甚至只要出一成的資金就能夠投資股票。

這種提供資金方式炒作了整個市場,讓市場陷入瘋狂。
一個簡單的數據顯示了這種跡象的不合理。
當時的銀行利率是8%左右,表示投資人把錢放在銀行是可以賺取8%的利息。
但是整體市場的殖利率卻只有2%。


比較現在台灣股市2%左右的銀行利率對上4%的市場殖利率,很明顯的是那時的股價高估許多。

有那樣的泡沫,才造就了後來的大崩盤。
而指數有另外一方面的跌幅,是來自於投資人對於股票評價的不理性。

或許價格不合理,可以讓股市跌一半,而投資人的不理性,造成了另外一半的跌幅。

相關書籍也有舉出類似的案例。
許多公司的股價,被殺到市值比公司手上持有的淨現金部位還低。
因為投資人沒有分析參考依據,純粹擔心市場持續下跌而瘋狂賣出持股。

葛拉翰在當時也是因為透過比較理性的評估,才敢勇於進場搶購便宜標的。

因此我想,當時的崩盤,是從一個極不理性(過度泡沫),到另外一個不理性(過度悲觀)的過程。

很慶幸的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金融市場,分析工具更多了,市場體制也更加完善。
我們有更多的資訊管道取得需要的所有訊息。

想要了解相關時代的訊息,大家可以多多去研究。
有什麼想法歡迎跟我分享....

我所提到的內容,是參考書籍「價值投資-Benjamin Graham on Value Investin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