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4日 星期六

反向投資哲學

有時候看了什麼樣的書籍,那段時期的操作就會比較往哪個方向去走。

最近看了兩本書,都是比較關於「反向操作」的書,因此反向操作,成了我目前比較偏好的方式。
(其實本來就如此啦)

我蠻喜歡一本書叫做「貪婪時代」,描述過去史上多次著名的泡沫。
這類的書籍,並不是很受歡迎,因為大家喜歡唱多,而非唱衰....
不過事實上,很多次的泡沫或是高點,情況都蠻類似的....

昨天看到的書中還提到,過去美國大崩盤的那次,指數跌了八成,花了四分之一個世紀才重新拾回指數的位置。
這是多大的一個危難? 很多人說,過去那些時候都有其時代背景因素,跟今日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事實是,每個時期都有他的泡沫,但是總會有人跳出來認為這個泡沫是正常的,而且市場如此強勁,永遠有更高的價格出現....

過去也曾經出現過炒作石油與原物料的時期,那時候的恐慌,帶動原物料上漲。
不過後來經濟狀況改變,民眾減少消費與浪費,當時很多估計會發生的狀況,都逐漸消失...

最近喊出金價上看1200元,油價也還有高點可期。
是不是泡沫,當然要等到事情過後才知道,不過在當時來看,永遠是很合理的。


反向操作並不是完全跟市場唱反調,而是認為去追求這種報酬,不如用比較安全的方式來佈局。
有的人採用價值來衡量,有的人用本益比衡量,有的人用跌幅加上其他因素來衡量。

這些人的論點,都是認為一般人追求上漲的趨勢,往往都是已經看到一波漲幅,而認為將來會有更多的漲幅而追進。不過這種策略,往往很容易失敗,同時失敗的代價相當大。
這並不表示說追逐上漲的趨勢賺不到錢,而是長期而言,算是個風險較高的策略。

反向操作者喜歡站在比較保守的立場,盡量先讓自己的風險變小,再來求勝算。
五十元的台塑跟一百元的台塑哪個勝算大?
當台塑在五六十元的時候,很少人會期望他上七八十元。
但是當台塑站上一百元的時候,馬上有外資喊出一百二...

反向操作者,並非看到股市跌就跑去買。而是衡量一個合理的標準,該如何衡量,每個操作者的態度與方式都不同。但是共同的目標就是先要求降低風險。
他們認為五十元買進台塑可能的損失,比用一百元買進的損失小。

其實衡量的方式很多種,每個人使用的工具也有所差異。
我無法比較確實舉例或是判斷哪種方式比較有利,不過大家都可以參考。
簡單的說巴菲特就是先透過ROE衡量公司的價值,並且要求企業有強硬的護城河讓公司在危難時還有再起的機會。

聶夫是透過本益比衡量公司的價格,再透過公司體質、景氣、營收成長性與產業特性來決定未來是否有反轉的可能。

另外也有反向操作者認為,估計跌幅至少要有相當大的距離,而看到內部人士有買進的意圖時,可以考慮買進。

也有書上的作法,是看股價跌到相當深的時候,幾檔技術指標同時向上翻揚(均線、MACD等)時買進。

也有的書上是說,當底部浮現,然後價格突破過去幾日的高點,表示有機會底部反轉,可以進場。

.....................

諸如此類的操作方式,目的都只有一個:先講求不傷胃,再講求效果.....

啊!錯了! 這應該是廣告詞...

應該說先講求降低風險,再講求獲利機會!!


版上有不少投資朋友是採取這種投資方式。
而我比較像是順勢與反向操作同時進行。

有些好股票,大家都很明白他的屬性,我看到價錢便宜就進去買,然後長期持有。
這是反向操作,因為便宜的價格往往都是在利空出現時。
另外有些比較投機的股票,相當市場性,必須要短期進出,不能長抱。
這是順勢操作,就像前陣子的LED就是如此。

有時候的市場前者表現會較'好,有時候是後者比較有利。

同時採用兩種方式的好處,在於不需要等待市場變化。
有時候價值型表現好,有時候成長型表現好,只要知道自己的標的是屬於哪種類型,別搞混了,應該都還OK。
有時候市場走多頭,找不到價值型的股票,不如就買些成長型的標的。
有時候市場走空頭,找不到成長型的股票,不如就趁機多買些價值型的標的。

另外有時候追求成長型股票失敗了,靠著價值型股票的收益可以彌補些損失。
而可能價值型的股票有時候收益反應太慢,可以靠成長型股票提高報酬。
兩者相互搭盪,其實也不賴!

一點點小想法分享...

祝大家投資順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