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課很多老師都擺脫過去大學時代那種公式與理論至上的教學方式。
很多朋友應該跟我一樣,過去學習商科內容總是介紹一些公式然後來推導,最後是套用實際範例去計算。考試也是考這套,弄得我當時計算能力很強,拿到題目把數字圈起來就可以直接計算,但是卻覺得自己一點內涵也沒有....
很多人會問,學歷算什麼,財務博士又有什麼了不起。
很多人沒有學歷,沒有相關訓練,還不是能夠有相當卓越的成就。
關於這點,老師說了一個還不錯的理由。
-----因為他們有優異的直覺判斷。
很多經濟公式並不是人的歷史開始就有一堆人專門靠著經濟數據在進行決策。
就連財務公式也是,不過是近一兩百年才開始有的。
這些理論與公式,是為了解釋人的判斷與決策,協助無法進行判斷的人能夠有些輔助的參考依據。
不過在這些公式還沒發明之前,人們的成功靠的是什麼?
就是直覺的判斷。
因此現在的課程,老師不把重心放在公式與理論上,而是看到一個問題,要求我們以最原始直接的直覺方式去判斷思考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王永慶先生或是李嘉誠先生在剛創業的時候,也不是學經濟或企管起家的,或者說對這些理論可能到現在還完全沒有頭緒。
不過在他們腦海中的經濟直覺,依然能夠陪伴著他們度過難關,創立令人欽佩的集團。
我們所學的諸多理論,不過是為了將這些思考模式具體化,好讓這些經驗的判斷能夠傳承跟評論。
巴菲特先生之所以對投資有所領悟,並不是因為發現了什麼偉大複雜的財務工程模型。而是體會到一家公司真正的價值是來自於哪裡。
他的辦公室沒有電腦,也沒有報價系統,靠的就是書面資料與他腦海中的直覺。
第一等人是完全靠直覺就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第二等人是考著其他相關計算與數據來協助做出正確的判斷。
巴菲特一直認為投資股票就像一般人買商品一樣,一定只會選在比認為的合理價格便宜時才會買進。有時候把過多複雜的公式暫時收起來,以最原始直接的方式去思考,應該有助於讓這些繁瑣的理論內化,成為自己判斷事物的直覺。 發表於 2007/10/11 01:30 P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