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4日 星期六

內化的投資能力

說到要寫投資分析,我想很多人或許會覺得自己非專業人才,很難跟人家受過專業訓練的相比。
不過我想,這是一個蠻有趣的經驗,或許結果並沒有任何效益,也有可能出乎大家意料。

我想要講的,是有關於內化的投資能力.....

是先有投資學教科書,還是先有市場?
是先有酒田戰法,還是先有日本米市?

有個想法,是我在上投資學課程當中所聽到的,也是我蠻認同的一個觀念。

我是學財金相關科系出身的,而我所學到的經驗,其實都是人家歸納出市場狀況所做出的結論。

在還沒有投資學,還沒有教科書之前,這個市場就已經存在很久。
很多猶太人或是其他歷史上有名的投資大師,都不是學財金出身的。
畢竟這領域是一個社會學科,所學的是人們如何做決策....

在這領域有幾種層次的人。
最高層次的人,在做投資的時候,或許沒學過任何分析技巧,或是專業訓練。
如何判斷市場的方向與一些投資技能,這種功力是他發自內在的判斷。
這種人進行交易的時候,不需要拿出一堆財務數據或是資料分析,而是完全靠著一種對市場的直覺來做判斷。
這種直覺對他來說,是市場上很基本的原則,也是很自然的一種型態。
在過去沒有相關訓練的時候,人們就是靠著經驗與直覺來導出結論。

王永慶先生與郭台銘先生在企業管理與策略規劃上都相當有遠見。
我想這也不是他們去上EMBA課程之後才學到的,而是透過過去的經驗與觀察,去累積而發展出一套分析判斷方式。


後來的社會學家,為了想要解釋這些現象與判斷法則,而試圖想要把判斷依據數字化或是模組化。
記得我之前有個大老闆,希望我把所有我判斷的投資準則全部寫出來。
這樣他可以把我所有的交易跟準則去比對,為什麼有些該買的我沒買,或者有些該賣的我沒賣?!
類似的想法,就像跟社會學家一樣,試圖把人判斷的方式用比較明確的方法記錄下來。
希望未來可以透過同樣的分析去找到答案。

後來我並沒有照著老闆說的話去做,畢竟大家都知道,很多時候的一些決策,難以用數字或是文字清楚去描述。
經濟學家把許多關於人類在市場上交易的判斷依據,透過蒐集歸納,分門別類之後開始了一個新的領域,叫做Finance。
這塊領域看似高深,其實就是紀錄人類在市場上的交易思維。

他們的工作是把判斷準則標準化,好讓未來想要嘗試了解市場的人,可以透過這一套有制度的準則去判斷市場方向。或者讓對於市場完全沒有經驗的人,有辦法透過前人的經驗,有機會去體驗這個市場的變化。

巴菲特曾經說過,他認為MBA所敎的一些Beta值,CAPM等都是對實際市場沒有意義的模型。不過所有華爾街的分析師幾乎全部都是受過這些訓練出來的。
他認為這些可能錯誤的判斷方式,反而會讓自己在市場上迷失。
巴菲特離開華爾街,離開這些當初財金領域歸納出來的準則,試圖用另外一種直覺的投資方式在市場中獲利。

著名的文藝復興基金操盤人Jim Simons是個數學教授,並沒有受過財金相關訓練。後來他成立避險基金所找的人員,也都是完全非本財金領域出身的。
他找了一堆電腦工程師、化學教授等人來負責這塊領域。就是因為他認為如果找商學院的學生,思考模式很有可能被許多教科書的規範限制。
而他們想要的,是一種完全以自然判斷的角度去探索這個市場。


說了一堆,也不曉得大家懂不懂我的意思?
有時候在寫文章,如果沒有重新潤飾,或許會比較雜亂無章。

我的結論是,大家所謂的專業人才,都是透過一些財經前輩把市場原則歸納後,透過這些原則訓練出來的人員。
他們(或者我)所擁有的,是透過這些已經歸納好的原則去判斷市場。

而這個市場,並不是非要透過這些原則才能夠解釋。
市場的交易單位就是每個參予者,你們有機會擁有更不一樣的方式去了解這個市場。
就像人說媽媽上市場買菜,不需要經濟學就知道該如何買的划算一樣。

重要的是每個人去判斷市場的直覺,我想這比任何訓練都還重要。

 就像許多專業金融機構手握一堆數據資料,卻無法避開次級房貸虧損。
 而許多小小投資人,可能早就「感受」到市場不對勁而反向放空。
 因為這些金融機構相信他們的「數據」而非市場感受,才會讓投資人在九千多點買基金。
 跌到七千三百點的時候來賣基金。


巴菲特說,華爾街是唯一可以讓開著高級房車的人向搭地鐵上班的分析師請教投資的地方。

或許人家是搭地鐵上班的分析師,而各位都有機會成微開著高級房車的大老闆。

 很遺憾的,如果我必須要在這塊領域有所成就,就必須把這些歸納的原則念到精通! 

沒有留言:

00919? 00939 還是00940?